音乐与技术的共鸣

在人类文明史上,音乐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交相辉映,音乐不仅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更是人类技术进步的呈现方式。贾湖骨笛的出土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华夏先祖所掌握的音乐与技术的高度。欧洲管弦乐队作品创作的不断发展,则是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成就。木质长笛被银质长笛替代、提琴家族羊肠弦被尼龙或金属琴弦替代、小号与圆号新装配了阀键,交响乐作品的音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交响乐队也可以演奏出如同大炮般的宏大音量。录音与录像技术的问世,使得音乐可以被大规模复制,打破了音乐艺术的时空局限,重塑了整个音乐行业的运行机制。数字技术与音乐行业的融合,深刻影响了音乐行业发展。技术让音乐成为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的艺术产品,将音乐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音乐的创作生产

音乐的创作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们将内心深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与思绪,通过旋律、和声、配器、力度、速度等多种音响组合方式,经过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传递给欣赏者的艺术创作。在中外音乐发展史上,音乐创作一直都是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前进的原动力,是音乐艺术最为核心的内容。

音乐创作既包括民间音乐中群众集体即兴编创、口头传唱并逐渐发展成型的群体创作模式,也包括由单一作曲家将自我创作灵感经过反复推敲以专业手法谱写完成的独立创作模式。这种由单一作曲家谱写完成的独立创作模式也是音乐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创作方式,其复杂性与艺术性代表了音乐艺术发展的高度。例如,在欧洲音乐历史上大放光芒的古典时期,维也纳乐派的杰出代表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仅用35岁的生命创作出多部音乐作品。其中包括50余部协奏曲、20余部歌剧、41部交响曲、17首钢琴奏鸣曲、23首弦乐四重奏、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艺术杰作,作品类型之广泛、创作体量之庞大、艺术水准之高超,成为独立音乐创作模式之典范。巴赫、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把音乐创作一步步推向复杂而专业的方向,音乐创作已经被认为是一门高深且技术含量极高的专业。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音乐创作可能会朝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法国计算机科学家、音乐家PierreBarreau发明了“人工智能虚拟艺术家”,即AIVA。开发者团队表示,他们将致力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一个人赋能,让人们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音乐。AIVA开发者团队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音乐创作中来,将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大师的上万首作品作为素材进行深度学习,将各种音乐创作技法转换为数学模型,再用这些模型创作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原创音乐。年,AIVA发布了其创作的a小调交响幻想曲Gensis,作品21号。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VA发布了其第一张中国音乐专辑《艾娲》,专辑共包含8首古典音乐单曲:《创始之初》《黑龙》《人类始源》《补天》《人类社会》《五彩神石》《四极天柱》和《天地》,展现了中国神话女娲补天的主题。目前,AIVA能够创作中国风、爵士乐、探戈、电子、流行、摇滚和电影配乐等多种风格的音乐,已经成为“法国及卢森堡作曲家协会”(SACEM)的首个非人类会员。此外,谷歌、微软等人工智能领导者也都推出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未来,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尽管这些作品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音乐创作将迎来巨大的变革。音乐创作将从专业化转为大众化,从职业化转向娱乐化,从技术性发展为概念性,人机合作将成为下一步的音乐创作主导模式。

 音乐的现场表演

音乐创作需要表演者通过二度创作得以呈现。音乐表演需要在某个特定空间内进行,随着空间声场和扩音技术的进步,现场欣赏演出的人数得以不断增加。今天,音乐的现场表演不仅可以在物理空间展开,还可以同时在网络空间上直播,使得观众人数急速扩张。

年疫情期间,柏林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先后推出了线上直播音乐会,音乐会的在线观看人数从原来的最多一两千人激增到几十万甚至近百万人。作为国内的一支年轻乐团——西安交响乐团,尝试了“云上国宝音乐会”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现场直播演出。到了夏季,他们更是走进位于秦岭腹地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推出“中华祖脉·秦岭之声”云上系列音乐会之“牛背梁回响”。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序曲》、富有民族风情的《瑶族舞曲》和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将音乐回归大自然之美,让网络空间的观赏者在聆听音乐表演之余体验到大自然的奇妙意境。这种因网络技术与音响技术的革新而出现的跨越空间、多维体验的音乐旅游相融合的演出模式,给欣赏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这种新的表演环境也对音乐表演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看不见观众的空间与观众进行有效的艺术交流,这也是贝多芬时代的表演者无法想象的一种场景。

另一方面,音乐的表演者也在被新技术改变。今天,我们可以在舞台上看到由一堆电子元器件组成的并无生命的机器在表演,甚至可能连一台机器都没有,而仅是一些虚拟出来的影像在为我们演出。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在一首由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创作的《智联家园》MV中,微软小冰与百度、小米和B站的AI虚拟形象联合演唱,成为一队可以永不停歇、保证每一个动作完全一致的音乐表演者。雅马哈集团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创作出世界首套人工智能钢琴演奏系统DearGlenn。这套钢琴演奏系统可以在一架真实的钢琴上用已故钢琴大师格兰·古尔德的演奏风格任意弹奏作品,而且这些演奏的逼真程度就连古尔德大师生前的好友都难以辨别差异。这套系统不仅可以演奏大师生前从未演奏过的曲目,还可以与人类演奏者进行互动。可以想象,未来舞台上非人类的表演者将成为表演艺术行业破解文化经济学家鲍莫尔所提出的“成本病”困扰的一剂良方。

 音乐的传播消费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具有无形性和易逝性的特点。在影像技术出现之前,人们一直无法将声音进行存储,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钢琴家李斯特和肖邦等音乐大师的现场演奏无法再现,只能以传奇的方式用文字去记载。伴随着影像技术的逐步完善,今天的观众可以跨越时空欣赏到钢琴家鲁宾斯坦、小提琴家海菲兹、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等大师的音乐表演,成为人们研究与学习的宝贵资料。正是借助影像技术的不断革新,音乐艺术打破了无形性与易逝性的瓶颈,使其再制与传播成为可能,并影响了整个音乐行业商业模式的变革。20世纪的唱片产业辉煌一时,成为音乐再制传播的主要模式,但是数字技术的出现再一次改变了整个音乐再制传播的逻辑。年成立的美国纳普斯特公司提供了一款软件,它让用户可以将音乐CD转换成MP3格式,并在网站免费分享下载。虽然此举侵犯了音乐版权方的权益,后来这家公司也被五大唱片公司起诉并宣告破产,但从此互联网时代数字化音乐再制传播模式赢得了音乐消费者的芳心。随后,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构建了iPod闭环音乐付费下载模式,音乐消费者不再购买整张专辑而是以0.99美元的价格购买单曲,打破了数字音乐无法盈利的魔咒,建立起新的音乐传播与商业模式。

近几年,新技术再次给音乐行业带来惊喜。伴随着智能手机与4G网络的普及,流媒体音乐平台在世界范围改写了音乐传播与消费模式。在音乐流媒体平台上,音乐消费者只需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聆听海量音乐。据统计,年美国以流媒体形式合法播放的歌曲总数达到了2万亿首,音乐的传播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与此同时,流媒体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音乐消费行为。流媒体平台通过使用者听歌记录分析出消费者偏好,并为消费者推荐他/她可能喜欢的音乐,鼓励欣赏者分享自己的歌单并对音乐进行评论,进一步满足了音乐消费者的分享心理与意见表达诉求。在不断满足音乐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流媒体平台通过广告和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在年创造了整个音乐行业2/3的收入。今天,以流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仅改变着音乐传播与消费模式,并逆向影响着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成为新世纪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引擎。

人类技术的创新始终深刻影响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希腊人认为音乐具有艺术与科技的双面性,既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又让人深入思考宇宙的本质。新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对音乐的认知与理解,带给人们全新的音乐体验和感悟,将音乐之美引入新境界。尽管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新技术会给音乐带来何种新的变化,也无论音乐将采取什么形式展现,它将永远属于人类内心最深处情感的再现。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文化旅游产业与数字科技融合的模式研究”(20YTA)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齐悦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8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