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wzqsyl.com/m/3月爱耳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首份《世界听力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建议为所有人提供耳部和听力保健服务,并且警告说:到年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将不同程度“丢失听力”!看到这组数字您是如何的心态?我的第一反应是作为一个从业20年的老验配师,感到失败,觉得我做的不够好。这么多年来,人们对听力认知还停留在习惯忽视的这个阶段,有了听力损失,也总觉得可以恢复。不做这一行的,就不知道助听器的重要,甚至认为听力下降是正常情况,总是要等到听不到了才想起干预,想起助听器的作用,却常常为时晚矣,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1、常见的老年性耳聋、噪声耳聋等都不可逆,一旦损失不会失而复得!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听力损失就是俗话所说的“聋”。不同的“聋”有性质、部位及程度之分,是听觉功能障碍的表现,轻者称重听或听力减退,重者称耳聋或全聋。一般临床上把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三类。其中除了传导性耳聋与突发性耳聋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完全或部分恢复听力,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是无法恢复听力的,老年人年纪大了耳背,年轻人听耳机等造成的娱乐性噪声听力损失,都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不可逆!为什么这两类不可逆?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上已经告诉我们“人类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而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就和图中的听神经以及耳蜗部分的听毛细胞有关。图片信息来自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本听毛细胞是一个脆弱的不可再生资源,过量的声音输入会造成听力细胞的损失,而一旦损失了就不可再生,听力也就不能恢复。2、很多伤害听力的事情正在发生。地铁上、公交车上,很多人为了打发时间,戴着耳机听音乐、看视频成为了时尚,为了听清楚耳机里的声音,往往声音会开到很大,以至于旁人都能听到。还有:马路上汽车喇叭噪音广场舞大妈释放超过80分贝声音的音乐年轻人喜欢蹦迪、跳舞、唱歌KTV等等场合的音乐工作时,不可避免的场景噪音。噪音污染在悄悄蔓延我们的生活。比较好的是,针对噪音污染,一些相继出台了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相继也有了“高铁静音车厢”“城市静音地铁”,并且受到广泛的认可。3、大多数国家,耳部和听力保健仍未被纳入国家卫生系统在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大多数国家,耳部和听力保健仍未被纳入国家卫生系统,耳病患者和听力损失者不易获得保健服务。报告指出,在低收入国家中,大约78%的人口,每百万人有不到1名耳鼻喉科专家;93%的人口每百万人有不到1名听力专家;50%的人口每百万人有一名或多名专为失聪者授课的教师。即使在耳科和听力保健专业人员占比较高的国家,专家分布也不平等。在助听器使用方面也有显著差距:在能够受益于助听器的人中,只有17%的人实际上使用了助听器。在国内往往听损到了重度,听不到的时候才意识到是不是该尝试配个助听器?很多人也因为对助听器作用的不了解和误解,就止步于咨询了值得高兴的是,在刚刚举行的人大会议,有代表就提议助听器纳入医保,这个对于大多数听障人士来说是个好消息,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人人享有听力健康不是梦!4、听力损失可以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来减轻,平时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耳朵在发布《世界听力报告》的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还发布了7条“安全聆听”实用小常识:第一,每周使用耳机不超过40小时,并尽量将音量保持在80分贝以内;第二,尽量避免在舞厅、酒吧、体育赛事等嘈杂场所,工作环境如果无法避免请佩戴耳塞;第三,在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在嘈杂环境中使用降噪耳机,减少我们对提高音量的需求;第四,使用耳机的时间建议“60-60”原则,做到对安全聆听心中有数;第五,限制个人音频的日常频繁使用;第六,与嘈杂场所的活动时间并与响亮的声源保持距离;第七,把听力检查作为每年体检的常规项目。一旦发生听力损失,尽早发现和早期干预是康复的关键。报告指出,若听力损失不可逆转,则可提供康复服务,确保受影响的人避免听力损失的不良后果,已有一系列有效的听力技术,比如佩戴助听器或在耳蜗植入助听装置等。最后,作为一名听力工作者,希望这份报告可以让更多人重视听力健康,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