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出海,东北大花做对了什么

“东北大花”一直是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棉衣、棉被的传统图案,很多人认为它“土”。可最近,东北大花一甩“土气”,成了时尚之都最有腔调的穿搭。网络上,顶着一张混血硬朗面孔的网红李美越把东北大花穿到了法国巴黎街头。花红柳绿的大花袄,衬得人愈发高大帅气,吸引了男女老幼的目光,路人们还一同穿上同款大花,瞬间炸街,成了时尚之都最靓的仔。这也一举把“让东北大花征服世界”的口号喊上了热搜,不少网友直呼“杀疯了”。“东北大花”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它的出圈与国潮热密不可分。“东北大花”的历史源头在哪里“东北大花”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花色,它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因素:清朝,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特别是在康雍乾时期,集体审美偏爱粉彩、锦地、百花等艳丽繁复的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民间衣着富有色彩成为风俗。河北魏县花布染织技艺作为中国古代花布印染的活化石,在清代已有平安牡丹、凤凰牡丹和石榴寿桃等花色品种,色彩鲜艳、造型完美。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大量进口苏联花布。后来,上海华东纺织局和东北的印染厂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被面大花图案上取得突破,相继推出“百鸟朝凤”“农家乐”“鸳鸯戏水”“孔雀牡丹”等大花图案。由陈克白设计的“牡丹凤凰”,一说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北大花”的经典图形,不过,也有人认为最早的“凤穿牡丹”图案源自东北的一家印染厂,其较早结束了没有国产印花布的窘况。正是因为这种首创,在很多人心里,最正宗的大花布就是二尺三宽幅、只有红绿蓝三色的东北纯棉布,根据所印的凤凰大小的不同,还有着“大凤”“小凤”的别称。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小品冲上全国大舞台,“大花衣”“大花袄”成了东北小品演员的常见造型,更让“东北大花”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浓烈艳丽、带有强烈色彩冲击感和喜庆吉祥图案的“大花布”以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瑰宝。由此可见,“东北大花”的形成不是单一原因的推动,而是历史演变、文化融合和创新发展的结果。“东北炕头”搬进火车车厢图源丨央广网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传统价值认同“东北大花”逐渐演变成中国的一个视觉符号,它的流行是文化多元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共情性是传统价值认同的情感纽带。“东北大花”的走红,唤起很多城市人的故乡回忆,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就是地域文化共情,也是价值认同的情感基础。所以,传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更要注重共情,才能让国潮席卷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比如,水墨丹青、传统纹样、千里江山、宋韵画展示……今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裸眼3D的舞台视效让观众身临其境,现代化解读打破文化隔阂,极致的中国美学让世界人民为之惊叹。国外社交媒体上,关于亚运会开幕式的短视频线上播放量破亿。民族性是传统价值认同的交流基础。鲁迅先生在评价陶元庆的西洋画时说“中国向来的魂灵”就是“民族性”。“东北大花”作为最具乡土味的传统文化,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十几年前“东北大花”首登舞台时受到网民吐槽,到今天再登舞台后的追捧,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再发现、再创造的背后是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点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鲜明的民族性才能够屹立世界。今天“东北大花”的出圈,是文化交流在平等、尊重和自信前提下民族性的充分体现,也只有如此,民族的文化才能成为世界的文化。产业化是传统文化价值获得认同的经济动力。传统文化做大做强的方式有很多,但产业化是其“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有效路径。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要“学古不泥古”,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追求,文化产品才能畅销。其结果一方面能够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能让传统文化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获得更多人认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相关企业会投入更多资金研发、生产,更多精美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传统文化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继而形成良性循环。在产业的推动下,“东北大花”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在走向市场,相关产品的热销进一步扩大了“东北大花”的影响力。随着“东北大花”的走红,相关企业“接到的订单根本做不完”,数百家加工厂加班加点,忙得“热火朝天”。这一报道表明,市场跟着热点走,抓住热点就抓住了效益。“东北大花”带富了一方百姓,也让“东北大花”的持续走红有了强劲的经济推动力。数字化是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科技赋能。“东北大花”的走红离不开数字化赋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依托新媒体的传播和直播经济、“云端”带货的助力,才让“东北大花”迅速走向千家万户,特别是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老产品”,发现了新价值,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感,让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融入日常。除了东北大花,在国潮崛起的过程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故宫博物院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出“云游故宫”“数字文物库”“数字多宝阁”等平台,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感受故宫魅力。再比如,《唐宫夜宴》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和AR技术,让博物馆的陶俑跳着舞穿越“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莲鹤方壶”等一件件国宝,来到大唐金碧辉煌的宫殿,演绎一场极致的宫廷盛宴,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微博截图“东北大花”对国潮崛起的启示“东北大花”的走红,无疑是国潮崛起的成功范例,为国潮更好地发展带来重要启示。首先,尊重文化“无用之用”,摈弃急功近利思想。从“东北大花”的经历看,从被嘲到出圈走红,蛰伏期“大花”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文化元素”一旦不能尽快“变现”,就是“无用”的,这种想法折射出的是发展中的功利和短视。在功利思想推动下,一些文创产品成功推出后,很快带来风格雷同的仿造品,简单复制、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刻意地“创新”只会让文化成为急功近利的牺牲品。其次,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做好“结合”文章。充分发挥宝贵文化资源作用,就要精准把脉、科学连接,用与时俱进、合乎情理、紧接地气的表现方式,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才能在文化传播普及、实践养成、融入日常中孕育出更多绚丽的“大花”。再次,数字赋能,面向未来开新篇。从“李子柒”的中国式“田园诗”到炫目的“东北大花”,从“村BA”的疯狂到深山音乐会的浪漫……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将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蕴含于“大流量”“正能量”之中。这一切的取得,离不开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可以说,数字赋能功不可没。推动国潮出海,必须着眼未来,放眼世界,借助新技术、新科技、新力量,探索创新数字文化产品传播模式,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数字翅膀,在自信自强和开放包容中奔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886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