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主办,瘦西湖艺术中心、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瘦西湖写生展览基地、源当代美术馆、十竹斋画院承办的“湖上论艺”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扬州瘦西湖举行。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服务。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对这次活动十分重视,他指出,“湖上论艺”旨在创立以瘦西湖为依托的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的学术品牌,为中国画守正创新,弘道养正,探究研创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以下是部分艺术家和嘉宾的发言摘要。
高云(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艺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为人的需要而发展。
艺术的原始功能就是为人服务的。人类的文字,比如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等都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演变产生的,叫图画文字。也就是说,在文字之前,人们用以交流表达的是图画,即今天所称的艺术。
艺术,对于自己是表达的需要,对于他人是传递、了解信息的需要。这两个需要至今没变——现在叫做表达与传播。就艺术本体而言,艺术是人文精神与人类技艺结合的产物。人文精神解决的是说什么,人类技艺解决的是怎么说,这与艺术的表达与传播功能是匹配并一致的。
结论是:正是人的需要催生了艺术,滋养了艺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基于上述认知,我们知道,艺术,也就是笔墨,是为人服务的。这里的“人”,是总体人的概念,既可谓个人,亦可谓人类、人民、大众等,所以,笔墨既要为艺术家本人的表达服务,也要为观众审美的需要服务,为人民抒情抒怀的需要服务。
艺术为人服务,换个中国画论的说法,就是笔墨当随人。人是构成社会、时代的核心,也是最本质、最显性的代表。所以,随人就是随时代,而且随的是最本真、最本质、最鲜活的时代。
随时代的作品,未必能表现出个体人的悲欢离合。但随人的作品,则不仅能为人民抒怀、抒情,也能为时代立传,最终成为打动人心的记忆。欧洲中世纪时,艺术只能为宗教服务,是教条刻板的。直到文艺复兴,人性觉醒,人才成为艺术描绘的主体,从而留给后世的才会是灿烂鲜活的时代。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画家自我的警醒,旨在告诫自己不要落后于时代,以防被时代抛弃。傅抱石所说: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这是对艺术家们的告诫,指出不变艺术就没有生路和出路。我们今天提出的笔墨当随人,应该说是艺术为人服务的初心和本色的回归,是以人为本、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觉醒。
比较而言,石涛所提,具有个人的觉醒意义;傅抱石所提,具有对群体和界别的警示意义;我们所提,则是具有艺术本体价值回归和人文精神重塑的双重意义。因而更具本质性、普世性。
以艺术服务人民是艺术家应尽的本分。
艺术为人民服务,这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艺术家应该遵从内心,以艺术服务他人,如同一切工作和事业一样,用我们的劳动成果去服务人是每一位艺术家应尽的本分。所以,艺术家不能受困于个人画室和小团体,要以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美术史的延续。然而,要做到有效的、满意的服务,就必须实现笔墨随人,既要真诚地随自己的心,又要自觉地随受众的需要。如果做不到知己知彼的随人,就会被人抛弃。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只有得到同时代的专家和大众的肯定和叫好,艺术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活在后人的视野中;也只有让后人叫了好,才能在美术史上立足,从而才能印证我们的笔墨不仅跟上了时代,还为时代立了传。
以上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艺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所以,笔墨当随人,服务人,反过来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又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最终成为历史的印记。这是环环相扣的循环关系。
王强(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长,源当代美术馆名誉馆长)
艺术是丰富思想、提高自身境界、净化心灵、让人具有真善美追求的良好载体。艺术真正为人服务,要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手法来创作。笔墨当随人,创作应具有大时代观,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呼吁艺术家们为主题事件创作,为家庭文化创作,守正而创新。现在是科技的时代,随着零零后的崛起,如何让新时代的年轻人喜欢中国画,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人类文明延续,是值得艺术家思考的问题。
韩显红(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图书馆原党委书记)
艺术来源于人民大众,反过来艺术又服务人民大众,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艺术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特别是最基层的人民大众,他们那里蕴含着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他们那里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广泛资源。深入挖掘他们的艺术语言和动人的故事,去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是每个艺术家的责任。
艺术回馈于大众。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的正确方向。用文艺作品帮助人们去辨别什么是善和恶,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用文艺作品滋养人们的情感,影响人们的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陈国欢(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联顾问)
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为人的精神及审美需求服务。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融于生活之中,是一种“日常”。
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是审美的体验,会让人愉悦、感动、激励。审美是有力量的,想象力、观察力、感知力、鉴赏力等等都会因审美修为而成为人的重要软实力。
美在体验、在感悟、在善真。艺术审美是人生完善品格、修养情操、提升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艺术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命品质。让艺术审美为生命伴奏。
赵治平(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
中国画的创作,描写物象不在表象上,关键画出艺术的形,当表现出得神得意;有神有意的形,才是有意味的形。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包括用笔、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审美基础,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中国画的认识跟表达对象的基本原则。所谓造化是强调对自然的本质认识,表达则需要通过内心的感应解读,相形取意,体现国画独有的艺术魅力。
绘画艺术是精神世界的,是高于物质的,通过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不在于画什么,在于怎么画,才是自己的绘画。大自然养育人类,绘画写生通过大自然提升,在每个画家心中重新创造个性的艺术世界,从而取之发挥,不断提高自己,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选出最能触动自己的题材,通过手法表现,就能达到个性强的,并有一定高度的艺术作品。
张广才(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原院长)
要理解并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我想就要努力做到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双臂拥抱时代。
艺术源于生活,而现实生活则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因此艺术家要常怀对于普罗大众的悲悯之心,才能创作出有情怀、有温度且令人信服的好作品。
中国画蕴含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才情,20世纪以后的中国画家又有了新的创造,当代中国画家只有在纷繁的艺术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生态定位,才能在为人服务的过程中坚定理论和能力自信。
艺术要更好地为人服务,就必须满怀热情地拥抱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呼唤着中国画的现代化,而当今人们的时尚生活也为画家的创作欲望提供了澎湃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
聂危谷(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原副院长)
就艺术家个体而言,每位创造者受制于修养、学识、审美观和手法,所表现的题材、思想、语言及其创造力总有所限;而受众除受到学养及其欣赏品位所限,还受到知识结构,尤其是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等专业知识匮乏的制约,也包括缺失足够的鉴赏实践训练,欣赏维度可能更加有限。由此造成的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输出——输入错位,必然连锁产生艺术品的接受缺位。而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必过虑如何安身此时赢得大众芳心,终究还要展望能否经受住历史大浪淘沙后赢得未来薪火相传的受众。
顾伟玺(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对现实的某种特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