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今天的奇怪没准它就是未来的经典

来源标题:包容今天的“奇怪”没准它就是未来的经典

5月16日,一场由天津茱莉亚学院的音乐家合力呈现的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亮相。从曲目编排而言,这是一场信息量足够大的音乐会,多位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各自的解读,风格迥异,角度新奇,五首作品像五段短片,拍出全然不同的景色。

回望艺术史上每一个蓬勃时期,都呈现百花齐放的璀璨姿态。但随着历史的演进,音乐被归纳成流派的天下,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古典音乐漫长的演进历史,居然被几个简单的词条概括。当我们概括历史时,同时代作曲家之间的相似性被放大,他们共同的音乐语言、审美视角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规律。这种视角让我们忽略了大时代艺术繁荣背后“百花齐放”的真正璀璨,作曲家本人的个性反而屈居时代标签之下。二十世纪以来,当音乐成为现代艺术,这种观念终于被打破。每个作曲家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风格和语言,每个作曲家都可以赋予每部作品不同的风格,音乐创作变成了真的艺术试验。

天津茱莉亚学院的这场音乐会也在证明,属于词条的时代不复存在,音乐艺术在今天、在未来,再也无法被流派所限制,每位作曲家所拥有的风格、所掌握的语汇,都在把音乐领向不同的方向。

音乐会开场第一首作品是青年作曲家姚晨创作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传统的弦乐四重奏阵容中,第二小提琴被古琴替代。整部作品紧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比于很多作曲家在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之间抉择的困难,姚晨大胆采用以传统对话传统的方式,仿佛一位现代人用纯正的文言文与古人互通书信,反而祛除了陈腐之意,彰显出对每一个音符的自信。古琴演奏大放光彩的同时,弦乐四重奏所特有的平衡感被充分保留。原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与温情,在古琴与提琴的不同音色中,被层层展开。

两首与中国古典诗词相关的作品,分别是尼科洛·安森的《乐子之无知》和陈其钢的《抒情诗Ⅱ——水调歌头》,但两部作品的风格与聚焦点全然不同。《乐子之无知》取材《诗经》,通过《黍离》《简兮》和《隰有苌楚》三首诗歌的音乐化解读,呈现出人的生活之沉重的议题。安森的音乐全然使用现代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三段作品的充实饱满触碰《诗经》的朴实简约,沉重与狂喜的交替呈现在音乐中痕迹清晰,传递出浓郁的宿命感。

陈其钢的《水调歌头》则深入文学文本的深层,亦唱亦咏的歌唱声部凝结了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将中国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深刻使命延续到作品之中。整部作品以锐利的音色描绘的不仅仅是诗词本体,更深入苏轼本人多舛的命运之中。虽迄今已逾三十载,其音乐语言在今天毫不过时。

本场音乐会还上演了谭盾的《弦乐四重奏与琵琶》和郭文景的《锣的宣叙》。谭盾的这部作品中每一个乐句都体现着作曲家对东西方音乐元素的信手拈来,以及对东西方音乐文化对话、交融的渴望,琵琶和弦乐四重奏在舞台上的此起彼伏暗藏清晰章法。《锣的宣叙》则体现了郭文景过人的音乐想象力,以锣作为主奏乐器完成了一部协奏曲,完成了中国传统打击乐中最“简单”乐器的逆袭。简单的音色被赋予曼妙的变化,从极简到复杂只在作曲家本人的一念之间。古老的锣声焕发新的艺术生命,与锣的逆袭相匹配的,是室内乐部分极为现代的音乐语言。乐团的演奏大胆利用了和谐音与噪音的共存,在这样的衬托之下,锣声的千变万化都有了释放能量的平台。

五部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五位作曲家眼中的色彩。如果真的想在现代艺术中品味中国韵味,这场音乐会就在台上呈现,你做好接纳的准备了吗?与刻板印象中传统文化模样不同的作品,到底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这些命题都是整场音乐会曲目编排的衍生话题。

当晚上演的五部作品的背后,不仅仅是作曲家对中国文化的五种个性解读,他们也在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拓展着音乐的边界。《劝君更尽一杯酒》拓展着与古人进行音乐对话的方式,《乐子之无知》和《水调歌头》则拓展着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相交汇的千般姿态,《弦乐四重奏与琵琶》和《锣的宣叙》则分别探索乐音与噪音、和谐与不和谐之间的交融与对抗。这些尝试挑战观众的审美习惯,我们大可保持着宽容的心态面对不熟悉、不习惯的作品,毕竟谁也不敢断言,我们今天听过的哪部作品,可能就被传演到未来。

本文来源:千龙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9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