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相信看过这部吴天明导演的遗作、豆瓣评分8.3的电影——《百鸟朝凤》的观众朋友,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影片讲述了陕西民间唢呐匠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传承,将唢呐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再次带到了大众面前。
自成派系的陕北唢呐
中国是唢呐吹奏艺术的发祥地,而陕北唢呐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极不寻常的足迹,形成了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一个独特的类别。
陕北唢呐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于金元时期经西域龟兹一带传入中国,明代开始就已广泛流传于我国的民间。
△刘文西作品中的陕北唢呐
陕北唢呐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唢呐有明显区别,独具特色:一是碗大、杆粗、杆长,被称为大唢呐;二是陕北唢呐音色高亢,声音饱满宏厚,有曲牌余首,且有固定格式,是其他地方无法比及的。
△农民画中的陕北唢呐
千百年来,陕北唢呐根植于深厚的黄土地,独树一帜,如同一朵争奇斗艳的山丹丹花,早已名扬天下,为世人所知。
陕北人的精神依托
经过漫长岁月洗礼,陕北唢呐与勤劳豪爽的陕北人,早就结下了牢不可破的不解之缘。
陕北人在满月结婚、贺寿出殡、修窑合龙、敬神贡献、迎客送兵、秧歌转灯、开业竣工、典礼吉庆、喜报上门、颁奖披红等人生大事和社会要务上,都离不开唢呐。
幼儿时期听着唢呐声长大,成年后又是唢呐成就了人生美好的姻缘,而最终又被那凄凉悲恸的唢呐声送进苍黄浑圆的山峁...唢呐成了陕北人的精神依托和忠实的伴侣。
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那婉转曲折的唢呐声,爱看那忘我演奏的唢呐乐班。
过去,陕北唢呐乐班多则八九人,少则六七人,最少也是五个人。他们把吹唢呐作为养家糊口的行当,常年在风雨雪霜中四处奔波,生存颇为不易。
唢呐手们世世代代演绎着人们的悲喜之事。乔迁新居、娶亲迎亲、满月酒扭秧歌等喜庆活动,吹得悠扬悦耳,亢奋激越;反之,丧事白事吹起来那个悲、那个伤,真叫人痛断肠。
陕北唢呐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代又一代陕北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唢呐班由过去的几人,改为今天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大乐队,也由过去走乡串村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奏,还走出国门摘得了国际金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群朴实的陕北汉子,将唢呐吹奏得响彻云霄;一群彪悍的陕北后生,将唢呐演奏得山川摇动。陕北唢呐乐曲那豪放的格调、高亢的旋律,正和陕北高原的质朴、陕北人的粗犷一脉相承。
陕北唢呐最特别的是,没有经过专业艺术家的刻意“修正”,而是来自于广袤的乡村民间,出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之手,完全是农民自己的创意和情感的宣泄与表白。
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它已经成为陕北人骨子里不可割裂的传统习俗,是黄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响彻了山川大地,吹进了千家万户…
魅力无限的陕北唢呐,谁听谁醉,谁看谁迷!
圣地河谷·金延安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打造非遗物质传承地。在这里,你将欣赏到饱具风情的陕北唢呐等各种精彩绝伦的民俗演艺,切身感知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尽显历史文化底蕴及独特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