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专题
每周一推送
本月专题:音乐历史与创作分析
推送目录预告:
1论史学结构的逻辑性和史学观念的隔阂现象——在杨荫浏先生10周年诞辰研讨会上的发言刘再生
巾帼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赵家珍教授及其古琴艺术世界
秦序
3愿做“语言音乐学”旗帜下的一名战士——写在杨荫浏先生10年诞辰纪念之际
钱茸
4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的“城市转向”:兼议“音乐苏州学”及其建构
王小龙“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的“城市转向”:兼议“音乐苏州学”及其建构
王小龙内容提要:当前城市居民已成为我国人口构成的主体。音乐文化研究要主动适应这样的“大变局”。近来“音乐地方学”的研究议题,既是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深入,也是音乐文化研究“城市转向”的一种预兆。“历史文化名城”苏州,音乐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独树一帜,有历史与现代“双面绣”之美誉。学术概念“音乐苏州学”的提出正当其时。它属于“地方性知识”音乐研究议题,重点在于研究和揭示苏州音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品质。“音乐苏州学”的体系建构,可从“静态的二维模式”和“动态的互动模式”两方面入手,即,研究苏州音乐的历史及时空演变、转换中的苏州音乐的文化表征和内涵特质,其中后者是揭示苏州音乐“苏州性”的重要路径。关键词:音乐苏州学;音乐地方学;城市转向;静态的二维模式;动态的互动模式本文刊载于:00年第期第56-6页
作者简介:王小龙(-),男,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常熟,)。一据国家统计局权威发布的数字,到0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4%,年则将达到70-99%[1]。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农村人口已经不再占居主要地位,城市居民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构成的主体。相应的社会结构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年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是基于农耕文化背景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形成了民歌、歌舞、戏曲、曲艺和民间器乐等艺术体裁,以及“含蓄内敛”、强调“中和之美”的美学品格。在全中国发生城市化转型后,一些音乐品种已经或者将逐渐从人们生活的视线范围内淡出。比如劳动号子,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山歌,也只能在舞台上听到。而一些原本就在市镇诞生或者活跃的音乐品种,又将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小调、说唱和戏曲音乐、器乐等。正如章建刚、王亮对山西省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研究指出的那样,民间音乐有一种对于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只要有效激发其新环境下的生存基因,将会得到令人惊喜的发展。[]
苏州市的城镇化水平一直领先全国,年已达到78%,00年将达到80%,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水平。[3]历史上,苏州及其周边小城镇就一直以南方经济、商贸中心而出名,有“水乡天堂”之称。在此基础上诞生的苏州小调、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一直是市民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一些伴随宗教信仰的音乐形式也一直存在。如道教音乐,以玄妙观为代表,佛教音乐,以灵岩山寺为代表,还有各地盛行的宣卷音乐等。
城市又是求新求变的集中地,因此,近代上海成为中国0世纪新音乐的中心就毫不奇怪了。苏州因与上海地缘的亲近关系,在不少传统品种上形成了互动,如古琴、苏州评弹等。进入1世纪以来,苏州也展现出引领音乐潮流的勇气和实力,先是由台湾作家白先勇引燃,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知识分子阶层的影响达五六年之久,近几年,又先后成立了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等,并立即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
二自从年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第二次“南京会议”)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列入大会主要议题之后,有关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传统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断生发出新的研究生长点。01年初,洛秦发表《“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标志着以大都市为考察点的区域音乐研究正式进入了学界的公共视野。随后,年夏,“音乐北京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一南一北,呈现呼应之势。此次会议还推出了一个新名词“音乐地方学”,将“音乐上海学”“音乐北京学”囊括其中,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提升到了“学”的高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名词的提出与过去以区域地理标志的立场看音乐现象完全不同,是出于学术对世界多样性文化保护的一种警醒与自觉。它的新意在于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看问题,不只是理解文化载体,发现文化行为的初衷,更重要的是理解人们创造它们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影响。[4]
音乐地方学一南一北“双城记”上演后,产生了一些余波,如年初,一场以“‘一带一路’语境下的‘音乐哈尔滨学’”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在哈尔滨举办。“音乐哈尔滨学”又进入了学界的公共视野。限于笔者的狭隘的阅读视野,不知诸如“音乐重庆学”“音乐广州学”“音乐香港学”“音乐武汉学”等有没有提出,但是笔者想如果已经提出也应在预料之中。因为,每一个城市均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当下,其音乐发展的路径以及人们对当地音乐文化的态度和感情也必有其独特性。
西方艺术音乐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城市化后的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也基本上是城市音乐史(重要城市如上海、北京、重庆等,也包括苏州)。因此,“艺术音乐”的主体对象是城市音乐。民族音乐学,起初是以研究“前文明社会”、乡村民俗音乐文化为主流的。随着研究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时间维”扩展至“历史的民族音乐学”,“空间维”则扩展至所有的人类活动场所。这才有了“民族音乐学=音乐学”的解构之举。
三
苏州这座城市很古老,如果以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筑的“阖闾城”算起的话,要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以隋朝开皇九年易吴州之名,以“姑苏山”的缘故命名为“苏州”算起,则苏州城得名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多少动人的传说,其中就有不少与音乐有关,比如早在吴越争霸时期的吴娃宫歌舞升平,楚汉决战时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唐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元明之交吴王张士诚与其策士的风雅唱和,直至明代昆曲的全面流行,“张吴丝为弦,买吴儿为歌,而选吴之能歌者教之”[5](明万历时),清代乃至民国“苏州评弹”的呖呖莺声等,无不昭示着苏州与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苏州,是一座有音乐性的城市。
现已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非遗项目中,“昆曲”“古琴”这两项与苏州相关;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吴歌、江南丝竹、玄妙观道教音乐、苏剧、苏州评弹、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均以苏州为流传地或流传中心。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绕不开苏州。
苏州这座城市也很现代。年和年,苏州市分别成立了“苏州交响乐团”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两个乐团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给苏州的现代性抹上了浓重的音乐色彩。
有人说苏州是“传统”与“现代”的“双面绣”,笔者想,音乐上也是如此。
四
“音乐哈尔滨学”可以提出,“音乐苏州学”为什么不可以?
且“音乐苏州学”作为学科提出,有其存在的理由:
第一,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研究一直是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显学”,有丰厚的学术积淀。
第二,苏州出现的音乐文化现象也一直是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