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世俗音乐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 http://m.39.net/pf/bdfyy/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通常指流浪诗人们所创作的拉丁文歌曲,它与教会音乐平行发展且相互影响,在复调音乐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从11世纪开始,随着地方语言的兴起与发展,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出现了游吟诗人,其中男性游吟诗人被称作特罗巴多,主要由贵族、骑士、封建王侯以及有才能的平民构成,女性游吟诗人称作特罗巴里兹。他们使用奥克语创作主要与爱情、美酒题材相关的歌曲,歌曲的旋律比较自由,节奏较为复杂,而且经常在演唱时加入即兴部分,目前发现最早的游吟诗人是博瓦图的伯爵威廉九世(-),最初他们还曾受到西班牙摩尔文化的影响,游吟诗人的作品数目庞大,大约有首诗及首旋律,其中有谱例的被收录在《尚松曲集》中。

到了12世纪中叶,世俗音乐在法国北部也兴盛起来,北部的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威尔,他们使用奥依语进行创作,同时,最具特点的题材“宫廷之恋”也流行起来,“宫廷之恋”题材即骑士们爱慕贵族妇女,为保护这份特殊爱情的神秘性,他们必须通过不断证明自己实力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忠诚,特罗威尔的歌曲旋律简洁、节奏也很有条理,与特罗巴多一样,在演唱的时候也可即兴加花。

此题材著名的代表作品有伯尔纳·德·旺塔多恩(BernartdeVentadorn,约-)的《我看到云雀高飞》

此曲为分节歌形式,旺塔多恩使用多利亚调式通过这首歌曲诉说了他深爱的女伯爵远嫁英国后分手的痛苦,女伯爵走后,悲伤的他进入修道院并死在了那里。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除“爱情”外,还有诸多,例如关于社会、政治、道德、文学、战争、宗教、大自然的题材等。他们的歌曲形式也多种多样,如表达爱情的“康索”、形容幽会情人清晨时分手的“晨歌”、表述骑士与牧羊女之间爱情故事的“田园歌”、辩论歌、讽刺歌、悲歌和歌颂英雄丰功业绩的“记功歌”等。游吟诗人的歌曲通常采用多利亚、混合里底亚调式,旋律大多采用音节式,音域通常不会超过一个八度,在自然音调式导音的位置常常升高半音,类似现在的大小调式,而且具有欧洲民歌常见的曲式结构——“AAB”结构。

12世纪到14世纪的时候,受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世俗歌曲在德语地区流传开来,出现了使用德语创作的“恋诗歌手”,不同于法国,更含蓄内敛的德国将爱情表述的更加抽象与理想化,歌颂心中的“女神”,更突出了宗教的象征主义色彩。

“恋诗歌手”的众多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瓦尔特·冯·德·福格尔威德(WalthervonderVogelweide,约-)的《我的生命有福了》,这首作品同样也使用了AAB的曲式结构,据说这首歌表达的是福格尔威德在领导十字军东征时见到圣地耶路撒冷的欢乐。

14世纪时至16世纪,德国恋诗歌手的时代逐渐落幕,新兴的名歌手(又名工匠歌手)发展起来,名歌手即在各个行会的歌曲比赛“赛歌会”中,选出最好的歌手叫做名歌手。

代表性的名歌手有汉斯·萨克斯(HansSachs,-),年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三幕歌曲《纽伦堡的名歌手》就对这段时期进行了描述,剧中还原了史上最知名的名歌手——汉斯·萨克斯的故事。

部分剖析引自: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

杨九华《西方音乐史》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侵删)

给小编买杯奶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