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志士携笔从戎音乐泰斗雅好词章

廖辅叔(右)与廖氏族人廖永钦合影。

年,廖辅叔(中)以音乐界泰斗资历获颁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廖辅叔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材。

“你们可记得,池里荷花变莲蓬?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深秋的惠州,小朋友们又开始哼起了《西风的话》,婉转动听的旋律在听者心头萦绕,久久不能忘。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是幼儿园和小学音乐课的保留曲目,其歌词出自于惠州人廖辅叔之手。

廖辅叔是青主(廖尚果)的三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诗词学家和翻译家,乃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为世人所景仰。

今年是廖辅叔诞辰周年暨逝世20周年,惠州将策划举办纪念“惠州音乐三杰”青主、廖辅叔、陈紫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宣传和提升“惠州音乐三杰”文化名人的地位,深化惠州的历史文化内涵。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糜朝霞

图片:由廖辅叔之女廖崇向提供

统筹:刘光明宝

携笔从戎

写下大量抗战主题歌曲

“一门出两进士,家族有三举人,兄弟皆音乐家。”惠州廖氏两兄弟出生于惠州市一个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书香门第,幼承庭训,习文史诗词。廖辅叔生于年,比青主小14岁。

年,年仅15岁的廖辅叔离开家乡,前往广州英文专科学校就读,年转入有进步倾向的法官学校。在青主的影响下,廖辅叔投身革命,参加共青团,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这一时期,廖辅叔跟随青主和德籍夫人华丽丝(钢琴家、作曲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德国语言文学。

今年进入耄耋之年的廖崇向是廖辅叔的大女儿,在她看来,伯父青主对廖辅叔在学术上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两人在学术领域的多方位发展有相近之处,而二人的个性和风格又各有不同。

年抗战全面爆发,廖辅叔携笔从戎,赴广东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下了大量以抗战为主题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廖辅叔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除教学工作之外,还参与苏联歌曲的译配,翻译民主德国和前苏联的音乐论著。

“20世纪50年代初,我和弟弟次英在天津上小学时,住在音乐学院宿舍的筒子楼里,我们姐弟和父亲同住一屋,经常在睡梦中被父亲的灯光照醒。”廖崇向说,有时候,我们一觉醒来已是凌晨两三点钟,父亲还在灯下伏案,专心致志地看书或是著述。他从不睡懒觉,清晨七点钟就同我们一块起床,总是精力充沛、夜以继日地学习和工作。

廖崇向说,父亲虽然很忙,但他对子女关怀备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开始关心第三代,为孙辈几个孩子安排了不同乐器的学习。对生活在身边的孙女,总是利用吃饭时间或闲暇时光,为她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外大音乐家的逸闻趣事,讲交响乐中的美妙乐章。

廖辅叔的外孙女刘君华回忆说,在与外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一鳞半爪地管窥他老人家的文章,偶尔也帮他誊抄,仿佛他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教师和长者,一边阅读和传道授业解惑,一边抚育关怀和言传身教。

“廖辅叔先生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生活。他总是精神焕发、头脑敏捷、充满激情,海阔天空地谈论一切。”在青主之子廖乃雄的记忆里,三叔是个穷教授,买不起书,经常到书店里看书,读起书来简直到了痴情的地步,还说“很多学问都是在书店里站着、蹲着、坐在地板上看书得到的”。

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

奠基者之一

“学府资深前辈,音苑耆宿方家,诗文译著,掌故史话,一生传道授业,风范永放光华。”在廖辅叔先生百年诞辰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桑桐教授为其写的题词,将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影响一言以蔽之。

在近八十年的学术、教育生涯中,廖辅叔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笔耕不辍,诲人不倦,为世人所景仰。

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教授评价,廖辅叔先生学识渊博,被称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活字典,在音乐史领域的研究囊括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他的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萧友梅传》对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的学科建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其中,《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音乐教学大纲的必修课。

廖辅叔开拓了“中西音乐交流史”学科分支,领衔承担文化部重点科研项目,成为全国音乐界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也是最老的音乐博士生导师,近九十岁高龄还带博士,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人才。无论在师德,还是才艺上,廖辅叔都深受学生们尊敬和爱戴,其博士生评论他是“了无心机的学者”,童趣尤显纯朴。

从事英文、德文翻译一生,廖辅叔的最高成就当属晚年翻译的《瓦格纳论音乐》。该书近40万字,在他身后才得以出版,惠及后学,成为中国西方音乐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廖辅叔还填写了近百首歌词,由中国现代音乐先驱黄自先生作曲的《西风的话》广为传唱,尤其是被一代代的少年传唱着,响彻校园,还成为不少童声合唱团的首演曲目,并吸引了不少知名歌手翻唱演绎。

年,廖辅叔以音乐界泰斗资历获得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年,廖辅叔因病在北京逝世后,中央音乐学院发布唁文,称其为“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

刘君华认为,外公为人正直,执着于学术,并结出累累硕果,但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一直行事低调,默默无闻使“圈子”外的人基本不知有这样一位真正学者的存在。他的从不夸耀、从不炫技丝毫没有掩盖其光辉,反而使这份光辉显得更有内涵,更富底蕴。

逢人介绍西湖风情的惠州骄子

自15岁离乡外出求学后,廖辅叔虽与故乡的交集甚少,但一直坚持用家乡方言吟诗、读报。

年是廖辅叔80寿辰之年,在廖崇向的陪同下,廖辅叔回广州参加了“广州起义”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顺道回到阔别六十载的故乡,可惜只逗留了一天的时间。

感慨良多的廖辅叔留下了“背井离乡六十年,梦萦常绕秀湖边。今朝策杖归游子,到眼真同海变田”“还乡不是实还乡,行色匆匆又北航”等诗词。

由于年事已高,廖辅叔深感无力再作长途旅行,回家乡再看看的机会很少了,便通过与惠州本土文化学者的交往和书信往来表达思乡之情。

每每得知乡梓亲朋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廖辅叔便写信表示祝贺与勉励,或赠予诗词条幅以作纪念,还为惠州东坡纪念馆、萼生书屋、惠州第十一小学等文化基地题词题诗,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待人诚挚、乡梓情深的他深受大家爱戴,惠州知名画家黄澄钦、文史专家林慧文、廖氏族人廖永钦等都到北京探望过他。

廖辅叔曾为黄澄钦的《画说惠州西湖》作序,他在序中说“曾与几位大音乐家畅谈家乡山水,相约以后一定要到各人家乡”,但终成憾事。

廖永钦说,廖辅叔思乡爱乡的情怀不仅溢于言表,更是身体力行,一有机会就向人介绍惠州西湖的风景名胜,讲自己是喝西湖水长大的。年初,他曾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记惠州西湖朝云墓》的文章刊于香港的《文丛》上,还积极为《惠城文史资料》撰稿,撰写了《青主事略》《惠州晚清两位诗人——江逢辰李绮青》等文章。

“我真是越老越思亲啊!”廖辅叔曾给《惠城文史资料》的编辑部写信说,《惠城文史资料》的发刊,让他这个远离而且久别家乡的天涯游子,可以借此重温儿时的旧梦。

廖永钦曾先后给廖辅叔寄去了《惠州文物志》《惠州方言志》《惠州古城的传统习俗》等书籍。年后,年逾90岁高龄的廖辅叔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要用放大镜看书,仍对家乡的书刊爱不释手。廖辅叔收到惠州书刊后一一仔细阅读,如发现书中有错漏、或用词不贴切,都会及进行补正,并补上未曾采集到的民间歌谣。

在廖永钦看来,一个离乡几十载的人,居然还记得惠州流传的民间歌谣,与其说廖辅叔先生的记忆力令人惊叹,不如说他的家乡情结令人佩服。

故乡也从未忘记他。年,惠州曾参与举办“惠州廖氏两兄弟”学术纪念活动。接下来,惠州还将策划举办纪念“惠州音乐三杰”系列活动,融入“惠州音乐三杰”元素提升改造市文化馆,进一步宣传和提升青主、廖辅叔等名人的文化地位,深化惠州的历史文化内涵。

“听音乐不要以为高音最好听,高音只是讨好耳朵,音乐的妙处多是在低回婉转、曼声细语的地方。”廖辅叔在早年回忆文章《惭愧的回顾》以此结尾,刘君华认为外公的人生亦如此,外公身后的纪念与缅怀也大致如此。

■观察眼

挖掘“三杰”内涵

奏响人文乐章

在中国现代音乐学界,“惠州音乐三杰”青主、廖辅叔、陈紫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乐坛战绩赫赫,各领风骚。

其中,青主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廖辅叔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奠基人之一,陈紫是中国新歌剧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而青主和胞弟廖辅叔,一门两兄弟都是富有创造精神的音乐学家,既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两兄弟,也让世人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惠州的文化名人,“惠州音乐三杰”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宣传好这一文化名片,对提升惠州城市知名度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跨出音乐圈,青主、廖辅叔、陈紫在惠州鲜为人知。因此,策划开展“惠州音乐三杰”纪念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音乐节,提高群众知晓率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惠州应挖掘“惠州音乐三杰”的文化内涵,从经费、展示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编辑出版“惠州音乐三杰”系列书籍,有计划推进“惠州音乐三杰”故居活化利用工程,打造“惠州音乐三杰”文化体验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全面擦亮“惠州音乐三杰”文化名片,助力惠州奏响激荡人心的人文乐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0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