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巴赫J·S·巴赫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10岁时父母双亡,依靠长兄生活,并学习古钢琴。中学毕业后,他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活,在多处宫廷或教堂担任提琴手、管风琴师、钢琴师、乐队与歌队指挥,后任宫廷乐长。年双目失明,年7月去世。巴赫作品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除了歌剧以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所作近部教堂康塔塔现存部。他写有5部受难曲,但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两部:《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在器乐方面,他作有各种体裁的大量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他还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他写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用遍了大小二十四调,以证明键盘乐器采用平均律的优越性。他著有《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蒂塔》6首,都是舞曲组成的套曲。他还作有《六首无伴奉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六首无件奏大提琴组曲》和《独奏长笛奏鸣曲》。他最重要的乐队作品是4部乐队组曲和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他最后的作品《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集年来复调技术总结性的作品。巴赫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又接受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即使他的宗教音乐作品也常常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经济、人文思想的心态。他崇尚理性,尊重科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一定的哲学伦理的意义,但表现形式却不是抽象的、教条的,而是和抒情、写景密切结合。他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技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提琴这样的主调乐器,他都能赋予极其美妙的复调对位。同时,他又表现出创作主题旋律的巨大才能。他的旋律更加器乐化、个性鲜明而精练。他的旋律常和对位结合,将丰富的和声、调性的转换,融于赋格曲这类复杂的高级的复调形式之中。他的和声表现得充实而富于变化,常常用半音进行,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突出变奏手法也非常多样。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的成就,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亨德尔亨德尔生于德国。7岁时在宫廷礼拜堂演奏管风琴而引起公爵的注意,并支持他学习音乐。年,他进入哈雷大学法学院,但一个月后,离开学院去加尔文教堂任管风琴师。年他进入汉堡歌剧院任小提琴师。年上演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年他去意大利研究歌剧写作三年。年离开意大利去汉诺威任选帝侯乔治的宫廷乐师。年、年两次去伦敦,后乐而忘返。但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汉诺威选帝侯乔治继位为英王,他对亨德尔久假不归,耿耿于怀,但爱其音乐才能,后两人和解。从此亨德尔定居英国。年4月14日在英国去世。亨德尔是巴洛克后期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毕生著有40多部歌剧,有36部于-年间在英国演出,其中《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塔梅拉诺》、《罗德琳达》、《奥兰多》等较重要。他的歌剧大多以意大利正歌剧的形式来表现的,用宣叙调铺叙剧情,用咏叹调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他的咏叹调是多样的,一般都很宽阔而舒展,而且常带技巧性。18世纪30年代,当意大利歌剧在伦敦遭冷遇时,亨德尔不得不转向清唱剧的创作。他毕生写过23部清唱剧,这些清唱剧全用英文歌词,并取材《圣经》和英国国教祈祷书,内容也切合当时英国的爱国心理和民主愿望,因此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他的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犹大·马加比》、《参孙》、《耶弗塔》都是他的不朽之作。他的器乐曲在全部创作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不如歌剧和清唱剧重要。同时,他还著有多首管风琴协奏曲、两卷古钢琴组曲、大协奏曲等。最重要的器乐作品是他的两部乐队组曲《水上音乐》、《皇帝烟火音乐》。他的器乐曲主题简明,音乐形象具体。其管风琴协奏曲表现出他的即兴式的风格,室内乐(如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中发展了小提琴的旋律性和歌唱性的特长。大协奏曲采用“慢-快一慢一快”四乐章的教堂奏鸣曲形式,但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协奏曲,而只能是乐队协奏曲。亨德尔的音乐的旋律富有歌唱性,具有宽广、悠长、庄严的特点;和声属自然音阶性质,较少转调;合唱音乐更有着宏伟的气魄,具有主调音乐的风格;他的复调音乐对深化戏剧发展,刻画感情深度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写作中十分注意纵向的和声关系,他常用细腻的笔调展示出感人的气质。他的音乐以其宏伟的音乐风格,预示了主调音乐风格的到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