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史,首先要对各个时期的音乐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结合作曲家有以及各时期的艺术形式具体学习,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大的背景之下对于细小的知识点可以准确去把握,也同时有助于我们在解题的时候对于大方向有明确的把握,不至于考试的时候答题没有指向性。
对于各时期的音乐特点创作的总结每本参考教材都有不同的总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呢,答案就是凡事有用的观点我们都“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对于同一个观点的论述,我们选择表述最清晰的一个。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某一个历史事前的全貌,这方面的工作雨夜老师已经做了,大家只需拿走即可。
后续还会更新,大家请耐心等待……
以下内容选择雨夜老师编写的音乐史教材:
一、古希腊时期
时间跨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概括:
1.音乐与诗歌、舞蹈以及戏剧存在着密切联系。
2.音乐是单声部的,音域不超过两个八度。
3.音乐以声乐为主;有独唱和齐唱,歌曲的节奏服从诗词的音节和韵律。
4.器乐主要用来伴奏,但也出现了纯器乐曲。乐器包括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种类和样式的乐器。
5.音乐内容和体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以世俗为主。
6.调式音阶的完整形式:两个相同性质四声音列的组合成一个八度音阶。
7.文字记谱法(用腓尼基文或希腊文标记)分声乐、器乐谱两种,标明音高,不能记录节奏、拍子、强弱等。
8.古希腊的乐谱多记于莎草纸或泥板、石板、碑刻上,保留至今完整的乐谱屈指可数,并已是残片。
二.古罗马时期
时间跨度:公元前年-公元年
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概括:
1.单声部音乐:无论是独唱、群唱、独奏和群奏的音乐形式都是单声部音乐。
2.声乐居主导: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约40部古希腊字母乐谱残篇几乎都是歌谱,谱上只标出曲调的音高轮廓。
3.曲调与诗意密切结合,表演形式为独唱或齐唱。
4.基督教会提倡纯声乐,反对乐器伴奏;圣咏由经过训练的教会唱诗班咏唱。
5.民间的演唱演奏几乎都是即兴的,按已有的歌曲填新词,临场再作歌曲、歌词的即兴发挥。
三.中世纪时期
时间跨度:公元年-1年
1.中世纪西方古典音乐的背景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为教会服务的。此时的基督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它包含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等所有信仰耶稣的教会组织。西方音乐史中的中世纪时期的教会,一般所指的是罗马天主教。
2.中世纪音乐的主要发展
中世纪音乐,首要的、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复调音乐的产生。同时,复调音乐的发展又促进了记谱法和管风琴的发展;第二个重要事件是作曲家的诞生,这也与记谱法的广泛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谱法使作曲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创作的乐曲得以保留,个人的创造力得到肯定。
第三个重要事件产生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新艺术”时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启打开了通道。
3.中世纪音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早期,约5-10世纪。以格里高利圣咏单声部音乐为主导。
盛期,约11-13世纪。复调音乐的兴起,是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同时,民间世俗音乐也逐渐活跃。
后期,约14世纪末-15世纪初。又称“新艺术”时期,以法国和意大利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为主导。
中世纪的特点:
1、天主教音乐是中世纪音乐发展的主流,它对后世音乐艺术的传播和保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从天主教音乐的来源上看,欧洲音乐除了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外,还受到犹太教(希伯来)的影响,有东方拜占廷音乐文化的因素,因此西方音乐的源头不是单一的,它有东方音乐文化的种子。
3、复调音乐的诞生改变了音乐的发展方向,对后世音乐的复调思维、和声构成以及人们的听觉感官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记谱法的出现和完善,结束了“无名氏”的音乐作品时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音乐现象,即作曲家诞生了
四.文艺复兴时期
时间跨度:公元1年-年
文艺复兴:14-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倡导者认为,文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遭遇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
复兴的本质:倡导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
1.是多声部复调的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开始了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转变。
2.在英国音乐的带动下,曾在中世纪被认为不谐和的三.六度音程受到广大作曲家的喜爱和广泛的应用。
3.过去的复调音乐,一首歌有两至三个声部,各声部各唱各曲、各唱各词。文艺复兴时期,一首歌大多为四或更多个声部,开始讲究各声部音响的协调和统一,包括所有声部都使用相同的歌词。
4.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三大声乐体裁:弥撒曲.经文歌和牧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征:
1.旋律:以级进为主,歌唱性的,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
2.节奏:有了可计量的节奏,在宗教声乐作品中不强调律动感,而世俗音乐则拍点鲜明,律动感强。
3.调式.和声:采用已经扩展为12个调式的中古调式;较为谨慎地开始使用不协和音。
4.织体:四声部复调织体为主。16世纪,五个或更多声部的复调也很常见,同时已出现了局部的主调和声思维。
5.曲式:自由的.模仿式曲式逐渐取代了与诗歌结构紧密配合的曲式。
6.体裁:复调弥撒曲;经文歌(宗教内容为主);器乐舞曲;复调器乐曲,如利切卡尔;世俗歌曲,如牧歌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