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要有音乐,音乐要从实践中来中国社

防治白癜风全面升级 http://m.39.net/news/a_5778535.html

年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诞辰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音乐领域打通古今、中外、雅俗的第一人”(田青语),重读和彰显其对中国音乐作出的历史贡献与辉煌成就,并启迪中国音乐研究的未来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及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杨荫浏先生诞辰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天韵社曲谱》首发式·纪念展开幕式”“杨荫浏先生诞辰周年纪念音乐会”及“杨荫浏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展——杨荫浏先生和他的学术集体”等系列活动。

如果说研讨会是以学术论文宣讲为形式,呈现了杨荫浏先生的学术成就与社会影响、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问题、传统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学领域新成果、中国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海外音乐学各研究领域的新进展等;纪念展是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详尽地勾勒了杨先生曾经工作、学习与学术研究的情境和轨迹;那么,纪念音乐会则通过舞台展演的形式,视听结合,让那些与杨先生有着不同因缘际会的乐种、曲种、剧种,在演奏家、歌唱家们的表演中,得以精彩绽放,亦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感受这音乐的采录和传承中的厚重讯息。这不仅是对研讨会和纪念展的呼应,而且也生动地诠释了杨荫浏先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主张。

杨荫浏先生认为“音乐史要有音乐,音乐要从实践中来”,而他一生的学术历程,正是对这一学术原则的践行。此次音乐会所呈现的14个节目,有乐器独奏、合奏,有词乐演唱、昆曲坐唱、小合唱等,虽然数量不多,但体裁丰富,寓意深远,足以让观众领略异彩纷呈的中国民族音乐之美。

杨荫浏先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终于译出了南宋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唤醒了沉睡在乐谱之上已数百年的中国古代音乐,使之在音乐理论界、声乐教育界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纪念音乐会当晚,经歌唱家们精彩演绎的《鬲溪梅令》《杏花天影》《霓裳中序第一》及合唱版《杏花天影》,均是依据杨先生的译谱演唱。另外一首岳飞作词的《满江红》,也是经由杨先生的配歌,该曲在当下民族声乐教育和舞台表演中,同样具有极高的“点击量”。

杨荫浏先生自幼倾心于中国的民间音乐,12岁入“以昆曲清唱为特色,被称为‘书房派’,专注于研究音韵过腔和伴奏技术,不习念白”的无锡天韵社,跟随社长吴畹卿学习昆曲、古琴、琵琶、三弦,被公认为天韵社的接班人。年,他将传承自吴畹卿先生的《天韵社曲谱》油印成册(共6卷,3册,含《牡丹亭》《长生殿》等出折子戏),交由社员唱曲专用。而年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无锡天韵社之所以能够顺利复社,更是凸显了该曲谱的存在价值和先生的高尚品格。音乐会上,天韵社陈倩领衔演唱了《金锁记·斩窦》《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再现了昆曲清唱艺术的古雅韵味。

除了昆曲,当年他尽其所能,带领学术团队对中国其他省份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付出了很多精力。如20世纪40年代末,他对古琴音乐进行了专门研究,编辑《琴荟》5册,亲自打谱了多首乐曲。音乐会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青年琴家林晨演奏的《醉渔唱晚》便是其中之一,该演奏版本是根据百瓶斋旧抄本译谱而来,且是首次公布于众。

西安鼓乐和智化寺京音乐被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杨荫浏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曾经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与研究,《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和《智化寺京音乐》两本珍贵的文献,便是他无数的思考和实践的结晶。可以说,西安鼓乐和智化寺京音乐,从默默无闻,到“一朝成名天下知”,走入大众视野、拥有学术地位,乃至进入“非遗”名录,得到国家、社会及学界的广泛扶持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10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