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生活即将接近尾声
进入大学以来你还适应吗?
告别了充实的高中生活
进入大学以来感觉如何呢?
小菠菜告诉你如何读大学
转眼间,你这枚大一小菠菜大学上半年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活跟高中老师说的样子是不是“南辕北辙”?面对遇到的学习、人际等问题,是否有些“焦头烂额”“手忙脚乱”?面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是否有些“焦躁不安”?……
别慌、别怕,你这些问题的“病根”在于对大学缺乏了解。小菠菜给你开个药方吧,只要你能“遵循医嘱”,保证药到病除!
学业篇
大学和高中的授课方式有很大不同,新生同学应该如何对待呢?
案例1
进入大学两个月后,A同学对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不适应,尤其是《工程造价》《大学物理》等课程,老师一堂课就讲十几页内容,不管同学们是否能听得懂、跟得上,只是一味地翻PPT。这跟中学老师简直就是天壤之别。A同学想,虽然以前就听说过“中学阶段的老师是包教包会,大学阶段的老师是包教不包会,研究生阶段的老师是不包教不包会”,但是大学毕竟也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把知识点讲透彻,让同学们听明白呀。面对这样的课程讲授方式,A同学感到既苦恼又困惑。
一、培养“自学”心态,明确“我”是主体
中学时期,只要跟着老师学就可以了,老师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学生要想学有所成,不仅要自觉地去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而且要主动地去请教老师同学、阅读文献资料,还要积极地去参加学术交流、专业论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
二、培养“自学”能力,明确“会学”是目标
中学通常是以老师为主导长时间学习一门课,而大学通常进度较快,一个学期就要把一门课程学完,而一门课程也只有几十个学时。加之,有的老师每次上完课就离开了,很少给学生布置作业或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因此,新生同学应当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学会“学习”。学习能力不是说你在大学的时候成绩有多好,也不是说你在大学里读了多少本书。学习能力是一种不断重新修整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觉悟,不断用新知识去补充自己头脑的能力。
三、养成“自学”习惯,明确“坚持”是关键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上大学时,英语并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他自己认为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理压力极大。有幸的是,年4月,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施一公之意,因为他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施一公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他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他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他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同学们要将“自学”进行到底,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生活篇
这个月生活费没有了!应该如何管理生活费?
案例2
b同学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自己管过钱,都是父母安排他的花销。进入大学后,父母开始每个月给他打一次生活费。b同学感到非常开心,在网上抢购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商品,却变成了“时尚月光族”。“我也很奇怪,好像也没干什么呀,怎么钱就没了呢?”他还发现,身边不少女同学也这样,她们或在周末出去逛街,或在宿舍网上购物,看到喜欢的衣服就买,到了月末闹“饥荒”,常常最后几天只能吃方便面。
一、消费有“度”,量财而为
新生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实际需求,对生活费进行合理支配,做到消费有“度”。在保证基本生活费、学习消费的前提下,新生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去消费,具体而言,对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新生同学,要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避免盲目消费、奢侈消费和攀比消费,在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量财而为,不论交普通朋友还是交女(男)友,尽量节省,可以采用AA制方式。对于家庭经济较好的新生同学,要避免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真正让父母的血汗钱花在刀刃上。
二、消费有“数”,量入为出
制定消费预算、做到“收支”有数,有利于帮助新生同学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因此,新生同学要学会制订消费预算。具体而言,可以参考本案例“延伸阅读”中的消费清单,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制订每周、每月的消费预算表,在实际生活中,尽量做到按照预算分配生活费。另外,新生可以养成记账的习惯,认清自己的消费现状与消费偏好。现在有很多手机记账软件,比如“随手记”“吾记”等,设计精美,操作简单,新生同学可以下载到手机上,帮助自己养成随手记账的习惯。当然,也可以通过保留各种购物小票的方式记账。通过记账,大家可以弄清每个月的生活费都花在了哪里,从而对消费预算进行调整修改,更加合理地支配生活费用。
三、消费有“源”,量力而行
除了父母提供的生活费之外,大学生可以适当“开源”,增加生活费。“开源”的方式有很多,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途径:
第一,奖学金助学。学习是大学生的本职,通过学习获取奖学金应当成为大学生“开源”的主要途径。新生不论参加什么样的勤工助学活动,都应该牢记学习是中心任务。第二,勤工助学。在课余时间,新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兼职、企业实习等途径获得报酬。这样既能缓解“经济危机”,又能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为以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第三,理财助学。理财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融入社会的重要能力。
大学期间是人生观念、生活技能形成和养成的重要时期,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在消费结构、资金管理上优化配比,别让自己成为“负翁”。
白天不懂夜的黑
和室友作息时间不一致怎么办
案例3
B同学从小就有非常规律的作息习惯,定点睡觉、按时起床,而且睡眠比较轻,必须关灯才能睡着。但是宿舍有些同学晚上要开灯打游戏,有些人要开灯学习,B同学的睡眠受到了严重影响,经常失眠。虽然对舍友的作息习惯有一肚子不满,但是B同学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害怕和舍友起冲突,闹得不愉快,心里觉得很憋屈,B同学应该如何与宿舍同学协调作息时间?
一、我是我,你也是你:个性vs尊重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有的时候就容易造成缺乏包容和尊重。真正的个性就是“我就是我,但你也该是你”,而不是“因为我是我,你也得是我”。同一宿舍的同学往往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在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方面会有较大差异,因此,产生矛盾、造成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宿舍是共同生活的场所,新生同学不能以自己的习惯去要求他人、改变他人,更不能回避矛盾、搁置冲突,而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通过有效的沟通磨合,形成大家共同接受、共同适应的“家庭”环境。
二、求大同,存小异:合作折中
如何平衡自己的个性和对他人尊重之间的冲突,就需要“求大同、存小异”了。在人际冲突中,同学们应学着采用合作和折中的方式。如果采用合作的方式,这就需要头脑风暴了,需要大家合作想出互相尊重又获得双赢的创造性方式;如果采用折中方式,小团也许可以稍微晚睡一会儿,而其他同学也许可以稍微提早睡会儿,或者将声音和灯光减到最小,双方都有所让步。
三、共商议,齐遵守:我vs我们
宿舍是同学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宿舍生活是同学们最深刻、最持久的大学回忆,因此,同学们要倍加珍惜宿舍生活,珍惜同在一个屋檐下的舍友,以期留下最美好的大学回忆。美好的宿舍生活需要全体宿舍成员用心经营。制订一个宿舍公约或制度非常有利于避免、减少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宿舍是大家的宿舍,这个制度应当由大家一起来协商制订,这样才能让大家共同遵守。
发展篇
如何选择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案例4
D同学发现大学里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有“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助残支教、社区服务、赛会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挑战杯”“创青春”机器人等创新创业活动,还有篮球赛、足球赛、歌手赛、戏剧赛等文艺体育活动。扑面而来的“第二课堂”活动,让d同学既兴奋又困惑。兴奋的是终于可以在大学的“第二课堂”中锻炼能力、发展兴趣、结交朋友了;困惑的是面对琳琅满目的“第二课堂”活动,自己应该怎么选择呢?全部参加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哪些活动才是自己适合参加、需要参加、应该参加的呢?
一、根据职业梦想选择“第二课堂”活动
每当临近毕业时,总有不少同学感慨:“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会选择另外的方式度过大学生活。”然而,时间不会倒流。回头看一看这些同学走过的路,不难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职业目标,不会规划选择,往往是被动、盲目、“随大流”地度过对人生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时光。大一新生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合理规划实现梦想的路径,科学选择有助于梦想实现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第二课堂”训练,如立志创业的同学,可以选择参加各类创业讲堂、创业竞赛活动和创业类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必备素质。通过不断提升、掌握梦想实现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既有意思,更有意义。
二、着眼“素质短板”,选择“第二课堂”活动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新生同学可能存在“素质短板”,根据“木桶原理”这可能成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素质瓶颈。新生同学要明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素质短板”。在此基础上,选择参加那些能够弥补自身不足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沟通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选择参与班团、社团、学生会等社会工作,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选择参加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新生同学围绕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选择“第二课堂”活动,不能片面追求兴趣爱好的拓展,更不能盲目追求活动履历的光鲜,努力成为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完善人格、强健体魄,更有理想追求、担当作为、品质修养的高质量人才。
三、结合兴趣爱好选择“第二课堂”活动
新生同学选择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要兼顾到兴趣爱好的深入拓展。兴趣爱好既有助于梦想确立,也有助于梦想实现。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体验和人生阅历,很多同学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梦想。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或有特长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在实践中探索兴趣、认识自己、发现潜能,从而为人生梦想提供参考。另外,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还能缓解压力、催生灵感、提升修养,更好地实现人生梦想。因此,新生同学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参加自己有兴趣或有特长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何提升自身修养
案例5
E同学有个很敬佩的学长,他喜欢读书,爱好广泛,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歌剧话剧都喜欢欣赏,经济、军事、历史等知识都愿意涉猎;他待人礼貌,举止大方,对待长辈、老师尊敬有礼,对待朋友、同学都真诚友好;他乐于助人,主动帮宿舍同学打开水、倒垃圾,别人忘关灯他也会帮忙关掉;他热心公益,经常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帮助过孤寡老人,服务过留守儿童,担任过志愿讲解员。E同学认为他打算以学长为榜样,做一个优秀的人。他应当如何提升自身修养呢?
一、提升道德修养,筑牢人生“压舱石”
“德者,本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大学新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看起来最“笨”、其实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潜心读书。大学新生要做到专攻博览、勤学善思,既要钻研学术专业之书,又要通读史、诗、哲等完善人格之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在读书中修养道德,树立美德,培育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的大德。大学阶段,既是同学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人生黄金期,也是研读经典、系统求知的学习黄金期,应当自觉做到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使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提升人文修养,奏响青春“交响乐”
“先成人,后成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大学生们强调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生要用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备自己,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去引领学习生活和实践。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大学阶段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遵循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涵养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德国教育家施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本质作用有三个:发展的养护、文化的传递、心灵的唤醒。真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活跃的、积极的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人文修养是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是延续一生的精神财富。
三、提升职业修养,踏出追梦“第一步”
职业修养的内涵不仅包括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规划、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综合因素。同学们正在经历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的过程,往往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自身职业修养的提升。尽管一些观点认为,大学生应踏实求学、厚积薄发,不必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