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平
庐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文化遗产丰厚,文化种类繁多,文化传承悠久,文人名人汇聚。历史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我们考察庐山的历史与文化,可以考察有哪些人和名人来过庐山,他们发生过哪些事件,留下了哪些作品。
1、名人与事件
历史上有许多官人、文人、僧人、道人、军人、商人、农人、游人等,其中包括许多名人,来过庐山。试列举一些如下: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汉武帝、司马迁、顾恺之、王羲之、慧永、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江淹,等。
唐代至五代: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颀、王维、李白、颜真卿、杜甫、刘长卿、顾况、韦应物、灵澈、陆羽、韦丹、韩愈、白居易、元稹、贾岛、钱起、李德裕、李渤、李贺、吕洞宾、杜牧、徐凝、贯休、皮日休、刘轲、杜荀鹤、荆浩、齐己、王贞白、李璟、宋之问、沈佺期、韦应物、柳公权、温庭筠、符载、杨衡、崔群、宋济,等。
宋代和元代: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陈舜俞、苏轼、苏辙、孔武仲、孔平仲、黄庭坚、秦观、米芾、晁补之、张耒、王廷珪、李纲、岳飞、王十朋、陆游、范成大、周必大、杨万里、朱熹、张孝祥、张栻、吕祖谦、陆九渊、戴复古、元好问、白玉蟾、贾似道、文天祥、苏洵、刘涣、刘恕、刘羲仲等祖孙父子、李常兄弟姊妹、赵孟頫、范梈、虞集、揭傒斯,等。
明代:宋濂、刘基、杨基、朱元璋、高启、朱棣、杨士奇、解缙、曾棨、于谦、沈周、林俊、陈沂、唐寅、文徵明、王守仁、李梦阳、徐祯卿、罗洪先、李攀龙、李时珍、徐渭、王世贞、王世懋、憨山德清、汤显祖、邹元标、董其昌、王士昌、袁宏道、汤宾尹、王思任、曹学佺、左光斗、徐霞客、刘同升、方以智,等。
清代:黄宗羲、李渔、笪重光、朱彝尊、屈大均、王世祯、宋荦、石涛、潘耒、查慎行、康熙帝、曹秀先、袁枚、蒋士铨、赵翼、姚鼐、翁方纲、洪亮吉、舒天香、魏源、彭玉麟、李鸿章、陈宝箴、张之洞、陈三立、文廷式、易顺鼎、康有为、李德立,等。
我们要以人物的活动足迹和文化遗存为切入点,推动庐山的旅游。搞好庐山旅游,就要讲好庐山的故事,就要讲好人的故事,历史人物的故事一讲好,历史底蕴就凸显了,中国历史就往深处走了,庐山的魅力、江西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以庐山圆通寺为例,唐宋八大家里至少有4人来过这里,你说吓人不吓人?
圆通寺,是年,由李璟的儿子、南唐后主李煜建于庐山石耳峰下。建寺辟地时,掘得早年倒塌的寺院埋在地下的一尊金铸的观音菩萨像。观音别号“圆通”,因而取得寺名。
圆通寺遗址位于南昌上庐山的下高速口。当年,圆通寺也靠近江州至洪州的驿道,来往游人很多,香火特盛。现在,圆通寺已经不存,其遗址之上已是庐山茶叶科研所,不过,那些古树见证过圆通寺在历史的存在。
宋仁宗时,主持圆通寺的是居讷禅师,年(宋仁宗皇祐五年),欧阳修返庐陵安葬母亲,路过圆通寺,与居讷禅师夜坐小亭,论道达旦,临别时,欧阳修赠诗给居讷:“方曈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后来,居讷把此亭取名为“夜话亭”,又叫“清音亭”。
(庆历七年),38岁的苏洵在东京汴梁再次名落孙山,他意兴阑珊,于是同伴一起逛了中岳嵩山,又南下江州,在庐山一带流连,住在圆通寺内,游遍了庐山,收到了父亲过世的噩耗,于是火速返回四川。回到四川后,苏洵收敛改性,发奋读书,担当起父亲的责任,正式管教起10岁、8岁的两个儿子,为他们取名苏轼、苏辙。九年后,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名闻京师。次年苏轼、苏辙应试,同登金榜,三苏之名,自此开启。
年(元丰二年),因受到兄长苏轼牵连,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年(元丰三年)夏六月,他前往高安的途中路过庐山,到了32年前他父亲住过的圆通寺,拜访过慎长老,并在庐山游玩,留下诗赋多首。苏辙到高安后,与庐山寺庙多有书信、歌赋往来,其中与圆通禅院更有一奇事。
元丰五年()九月,苏辙的女婿曹焕去看望苏轼。当他离黄州去筠州时,苏轼送诗一首,诗曰:
君到高安几日回,一时抖擞旧尘埃。
赠君一笼牢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
苏轼在诗序中解释说:“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所以写了这一绝句“以戏子由”。诗的大意是,你(曹焕)去高安不几天就能回来,我给你一个笼子,你千万不要丢了。你这一趟去,一定要把那位人称“东轩长老”(即苏辙)的给我带回来。苏轼幽默,爱开玩笑,意思是:弟弟你不主动来看哥哥,我就派你的女婿把你装进笼子里强行带来。你不想我,可我想你呀!
曹焕路过庐山时,把苏轼的诗拿给圆通寺慎长老看。慎长老欣然命笔,也作一绝送给曹焕,诗曰:
东轩长老未相逢,已见黄州一信通。
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师备禅师》载:“师一日遣僧送书上雪峰和尚。雪峰开缄,唯白纸三幅。问僧:‘怎么?’曰:‘不会。’雪峰曰:‘不见道君子千里同风。’”“千里同风”乃佛家语,慎长老用此,其意是无需见面,虽远隔千里,但你们兄弟俩的心灵是相通的,彼此一样想念,老衲我也不例外。
慎长老写完诗,送曹焕出门,“归入室,趺坐化去”。
当苏辙从庐山回来的人口里听到慎长老已“化去”,并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婿时,女婿这才把与慎长老见面的事说了出来。苏辙听后,非常感慨,作了二首绝句,其一是答复哥哥苏轼的,诗曰:
东轩正似虚空样,何处人家笼解盛。
纵使盛来无著处,雪堂自有老师兄。
意思是,我现在身心皆空,恐怕笼子没法盛。纵使盛去也没地方放,因为有你“老师兄”在,雪堂里我哪敢坐?也是戏语,但既有目前思想的汇报,又见弟弟对哥哥的感激与敬佩。
其二是答复慎长老的,诗曰:
檐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
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
意思是,女婿刚刚挑着我哥哥送的笼子登上庐山,路过圆通寺,慎长老还打开山门笑呵呵迎接他。如今我挑着哥哥送来的笼子上庐山,本想也“盛取知慎长老来”,孰料“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什么样的人才算知己?知心为要。什么样的人才算朋友?有情为重。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转任河南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团练副使。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四年零两个月。虽然是谪居,他在这里过得是十分的潇洒惬意,逍遥自在。此时,宋神宗赵顼思揣着“乌台诗案”已过去了这么多年,该把苏轼调回了。然而,曾被苏轼批判过的大臣们却死活不同意,赵顼只好将苏轼调任汝州,离京师近一些,生活条件也比黄州好一些。对此,苏轼却不太领情,说“殆似小儿迁延避学。”觉得他自己就像孩子逃避上学一般,不太愿意面对这个调令。但圣命难违,苏轼还是写了封谢表向赵顼谢恩,言语虽然客气恭顺,却掩饰不住地有些小牢骚,还用了“惊迫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这样的词句。苏轼的政敌们看了,又趁机诋毁说他对朝廷有意见,赵顼却一笑了之。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苏轼的心情自然不会太好。他打算先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看弟弟苏辙,再去上任。就这样,苏轼从黄冈寓居的定慧院出发,过江后从黄石、大冶(北宋兴国军辖地)进入江西境内,路过瑞昌后到达九江,然后来到庐山。这是苏轼首次登上庐山,也是三苏的轨迹在庐山的第一次重合。虽然庐山的山谷奇秀让苏轼应接不暇,但他情绪不佳,决心不作诗,他曾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
四月二十四日晚,苏轼抵宿庐山圆通寺。为什么他匆匆忙忙连夜来圆通寺呢?因为二十五日是父亲苏洵的忌日。苏辙《赠景福顺长老二首》序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流连久之。”据此可知,苏轼连夜登庐山,宿圆通,主要是为了在“先君旧游”处凭吊他的父亲。是夜,苏轼在寺中追祭父亲亡灵,并在佛前供奉的宝盖上题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赠予禅院住持可迁禅师。可迁禅师见此笑道:“也是可巧,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地之处冒出火来,必有祥瑞之事”。
不管可迁禅师所梦是否属实,反正苏轼听了很高兴,没想到为父亲祈福,这么快就应验了,就盛赞可迁是真正的仙,遂作诗一首: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苏轼在圆通寺,始见慎长老和诗,睹物思人,感慨万千,遂次慎长老韵,和诗一首: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到处觅穷通。
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
诗中充满对慎长老的追思之情,钦佩之意。
苏轼初访庐山,仅住一晚后就离开,未曾游玩。他着急去看自己的弟弟,怎么可能先在庐山游山玩水,再者又遇上父亲的忌日,到处游逛也不合适。
苏轼在高安苏辙处逗留半个月后返回,再次入住圆通寺。这次他从容得多,见过弟弟后想必也放松了很多,故将庐山、江州玩了个遍。
三苏都来过庐山,特别是苏轼4到庐山,写下5诗1文,他把亲情、友情、哲理永远留在了庐山,至今还让人回忆,并为之感动。
创作出多篇千古流传的诗文,其中一诗一文,被选录到中小学课本中。《记游庐山》一文。《初入庐山三首其一》: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自挂百钱游”,用了《晋书·阮修传》的典故:“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这是苏东坡用来形容自己不与俗人往来,悠然自得之意。“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故侯,是指秦末汉初的召平,他原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为业。苏东坡这里形容自己是“故侯”,是因为他曾经是朝官,却被贬官,几乎成为平民,所以以此自嘲。
这首诗其实可以看成是苏东坡的“自恋”之诗,也是对苏东坡自身的一种安慰:“就算我贬官了,事业不成功了,但是我的名声传遍天下,就算是山中的人,也人人都知道我苏东坡啊!人生无憾了啊!”
《初入庐山三首其二》: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偃蹇,是傲然耸立的意思。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如果我和青山没有昔日的缘分,那么眼前的青山一定会冷傲拒人,不会像现在那样亲近。虽然我和庐山是第一次见面,但其实我们以前就是故人,就是好朋友啦。这首诗把庐山拟人化了,写出了庐山对苏东坡的那种亲近感。其实这是苏东坡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庐山,反而凸显了苏东坡对于庐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初入庐山三首其三》: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这还是在说苏东坡对庐山心仪已久,早就通过神游物外的方式认识了庐山,早就在梦里和庐山见面定交。而如今亲眼看到了庐山,真是分外惊喜。“真个”两字,口语化的表达,将苏东坡的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东坡写的第5首庐山诗,堪称千古绝唱,千古流传。《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自己评价这首庐山诗:“仆庐山诗尽于此矣。”意思是“这首诗是我庐山诗的巅峰之作,已经把我所有对庐山的感悟都融汇其中了。”
居讷又在寺侧筑“一翁二季亭”,以怀念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和圆通寺慎长老的交往。
2、石刻和碑刻
庐山上有摩崖石刻余处、碑刻余处,主要分布在秀峰、白鹿洞书院、观音桥、归宗寺、康王谷、东林寺、卧龙潭、牯岭等地,比如秀峰石刻,0.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有处石刻,其中唐宋石刻63处,著名石刻有:唐柳公权、颜真卿,宋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明王阳明、李梦阳,清康熙等人的作品。
东林寺的文物就太多了。来到庐山,就会发现许多名人与寺庙有关系。因为古代的博物馆、图书馆,特别是在山间林中,酒店、旅馆都很少,所以,文人经常就借住在寺庙里。这样寺庙往往就会留有许多文人的字画诗词与碑刻,庐山东林寺就号称“天下经典一寺收”。唐代白居易就说:“东林寺里两廊下,片石镌题数首诗。”
这里有柳公权书崔黯撰文的《复东林寺碑铭》,碑残,刻于年(唐大中初年)。年,康有为在东林寺意外发现此碑。此碑为庐山现存最古老的碑刻。康有为还专为此写诗刻碑。
庐山应该建“庐山美术馆”,搜集和陈列庐山石刻、碑刻、书法绘画。
3、绘画与书法
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
东晋的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唯一有画传世的画家,又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画论的理论家,最典型地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变化。
代表顾恺之绘画最高成就的是《洛神赋图》,而他的《庐山图》使中国山水第一次成为被描绘的对象,此画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庐山也因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顾恺之还有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但真迹遗失。
五代梁荆浩画过《匡庐图》。马远有《庐山雪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法具有淡墨轻岚,笔墨寥寥,却形象生动,既突出了主题,又显示出广阔的空间。画面取景简洁,寒意萧然,透露出浓浓的“马一角”画风的意蕴。
明代唐伯虎被宁王朱宸濠骗到南昌,发现朱宸濠要造反,吓得逃出南昌,路过庐山,还心有余悸,惊恐未定,写下一首诗《登庐山》:“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画了一幅画——《庐山图》,真迹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庐山上的黄龙寺,系明代僧人彻空于万历年间(-)所建。
当年,明万历皇帝的母亲肃皇太后曾赐送罗汉图18幅、现在寺后有明神宗敕建的赐经亭。
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明肃皇太后)分别年、年赠归宗寺、黄龙寺藏经函,唐代铜质佛头1只,及元代至正时的水墨罗汉图18幅、明代文以简画的《富春山图》2帧。年(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为纪念母亲而赠续入藏经41函、旧刻藏经文函给黄龙寺。黄龙寺因此专建赐经亭。此亭造型简洁,庄严肃穆。
黄龙寺还收藏不少字画,如明代文以简的《富春山图》2帧。黄龙寺因此名声大振,黄龙寺不远处有黄龙潭和乌龙潭两个瀑潭,当时有诗赞黄龙寺:“客因看画至,寺以伏龙传”。康有为年第三次登庐山、第二次来黄龙寺时题,题写寺额“黄龙寺”之匾,嵌在黄龙寺的门首,书法融魏楷二体,古朴苍劲有力。
明代沈周《庐山高图》作为寿礼送给老师陈醒庵。此画为浅绛山水,纸本,纵.8厘米,横98厘米。画面布局疏朗,厚重凝练。庐山峰峦叠嶂,巍峨超拔,气势奇伟,飞瀑之下有位老翁伫立远眺,画上题诗云:“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以赞誉老师的崇高人格,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襟怀。此画真迹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年,中国台湾以《庐山高图》画卷为图案,发行了“庐山高”一套4枚的邮票。
《五百罗汉图》,系清代画家许从龙费时6年创作的佛教题材的艺术精品,原为幅,现存幅,每幅长5米,宽2米。每幅图轴,或一名罗汉,或两三个罗汉,或骑鳌,或乘舟,或擒兽,或饮食,神态各异;山川树木,分布其间,云水漫卷,气象万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以工笔重彩的艺术手法渲染人物的意趣。《五百罗汉图》,原供奉在庐山栖贤寺,现藏于庐山博物馆,是我国现存唯一巨幅多轴式《五百罗汉图》,年列为国家一级藏品。
现代画家张大千传世的最大作品《庐山图》,长厘米,高厘米,绢本。画面气势雄伟,浩瀚万千。
4、诗词之山
历代诗人、文人为庐山留下了无数精美作品中,最多的恐怕是诗,有多作者为庐山写下了首诗词。
这里着重讲讲李白、以及这位诗仙写给庐山的诗。
现在,九江城和庐山都没有什么对李白的什么历史纪念(李白纪念馆),或对李白的文化遗存也没什么提及或复建,这似乎不太应该。
李白和屈原、杜甫、陶渊明等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而九江与庐山不能忽略、忘却李白,李白是九江与庐山历史文化内涵中最闪亮的人物。有几个理由:
首先,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一个诗人。余光中先生说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梦李白》)
清·沈德潜说:“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说诗晬语》)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太白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
李白写诗,那不是常人所能为的。苏东坡的才华与想象也是人中之龙,可他似乎多少有点书生学究气,他总在开导大家,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呢?唉,“此事古难全。”为什么庐山“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清其真面目呢?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总有点说理的味道。
而李白是不讲“理”的,他只绘景,只抒情,会夸张,能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情感喷发,用词之瑰丽、想象之丰富、情感之澎湃,排山倒海,一泻千里,雷电风雨,呼啸而下,让你无法想象,目瞪口呆,惊讶无比,后惊喜万分。
所以,古人评:“李白是仙而人,苏轼是人而仙。”苏东坡是人中之仙,本身是一个人,很伟大,受了委屈、遇到坎坷,不在乎,能自我调适,自我超度。而李白本身就是仙,只不过被贬为人,是“谪仙”,是仙中之人。
李白有才,太有才了,不是鬼才,也不是人才,而是天才,是天纵奇才,伟大的天才。
其次,李白特别喜爱庐山。
李白在年42岁时,短时间做过翰林院供奉,其余时间都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而李白在九江、庐山吟过诗,登过山,坐过牢,告过别。从至年的34年间,李白至少5到九江、4上庐山:
第1次:年(开元十三年),25岁。李白抱“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绵阳江油,沿长江而下,到江陵、洞庭,26岁到江州,上庐山,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买卖的兄长,其二自然是游览庐山,作《望庐山瀑布水》(其一)诗。再下金陵、广陵(今扬州)。从此,一个千古奇才游走于长江流域,出现在中原大地。
第2次:年(天宝九年),时年50岁,5月由金陵至浔阳,又一次上庐山。在屏风叠的“丹崖翠壑”,流连忘返,久久不归。作《五老峰》诗。但他有《浔阳紫极宫感秋作》诗:“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49岁时也来浔阳,后苏东坡、黄庭坚、谢枋得都和过这首诗。
第3次:年(天宝十五年、肃宗至德元年),56岁。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反于范阳,铁骑滚滚,向南杀来,沿路诸郡,望风瓦解。李白拉着妻子宗氏挤在难民潮里,从梁园(今河南开封)向南奔亡,“我亦东奔向吴国”“窜身南国避胡尘”,经安徽宣城一带,于次年春,来到庐山,隐居在五老峰西侧的屏风叠(九叠屏),约十个月,在这里筑“太白读书堂”,作庐山诗6首。这期间往来于金陵、秋浦、宣城、寻阳之间。他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