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们表达心灵情感的一种方式,乐器作为重要媒介具有多样种类。中国民间乐器尤为丰富多彩、性能良好、历史悠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辉煌和能量。而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在当中扮演着广泛而重要的角色。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关于她的起源,众说纷纭,大多带有民间传说的色彩,比如争瑟为筝,蒙恬造筝,京房造筝等,可信性似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远在公元前五年至三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流行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罄筑、弹筝”(《战国策—齐策》)。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筝的流传范围逐步扩大,并得到发展完善。最开始的古筝从五弦,到战国末期发展成十二弦。以后筝弦的增加速度很缓慢,从汉晋到唐宋这多年间,只增加了1弦。明清以后逐又增至十五弦,十六弦筝的出现则大概在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前后,也就是中国近百年来流行的传统筝。对于穿梭了几千年的古筝来说,她的景象是繁荣的。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绘声绘色描绘了古筝的演奏情景:“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一千多年的唐朝,白居易亦有快诗和道,“奔跑看牡丹,行走听秦筝”。再到如今,上有六七十老人、下有三岁琴童学弹,每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筝”鸣,这些她都习以为常。年12月3日,古筝大师王中山,携手钢琴家计璐、笛箫演奏家黄佳庆、打击乐演奏家郑瑀,将共同呈现一出精彩绝伦的国乐“筝途”。《筝途——王中山古筝音乐会》是王中山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与独特的艺术视角,结合新颖的表现形式,献给全国观众的一场古筝艺术佳作。音乐会内容丰富,曲目选择兼顾传统与现代。上半场曲目包含独具地域色彩的筝乐艺术经典之作,古筝大师王中山对传统曲目的演绎,是在坚守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让蕴藏着烂漫情趣的古曲溢发新声。乐曲犹如涓涓细流,令现场观众沉浸其中,仿佛随着筝乐一览神州大地。下半场曲目汇集了王中山教授创作或改编古筝佳作,古筝在大师王中山的手中展现出令人着迷的当代魅力,作品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古筝崭新的艺术风貌,展现出古筝艺术在音乐表达上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也体现了古筝大师王中山兼顾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追求,在迢迢“筝”途中形成的独特艺术风采。
演出阵容介绍
王中山
古筝大师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乐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长城学者”,并获“中国杰出民乐演奏家”光荣称号。
在古筝演奏方面,王中山先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音乐表现细腻、传神,音色柔美而亮丽,善于用情绪化的音乐语言表达理性化的思维。曾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古筝第一名。他举重若轻的弹奏技巧、飘逸洒脱的“王者风范”令人瞩目,被誉为“筝坛圣手”。中国古筝艺术领军人物。
在古筝技法开拓方面,他有许多新的创意并付诸实践,如在一九八六年“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他创造性地运用轮指技法、并在中国筝上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义甲的形式进行演奏,丰富和增强了古筝双手演奏技能;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令古筝面貌为之一新。目前,这些新的演奏形式在中国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中已经得到广泛推广,显示出这些新技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在古筝创作方面,他为国家核心刊物撰写文章多篇,创作和改编许多古筝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部分作品被列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古筝专业的教学曲目,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考级机构的高级曲目。中国最权威的民族器乐大赛如: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金钟奖”、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乐大赛等,把他的部分作品作为这些权威赛事的规定曲目。
在古筝教学方面,成果显著,其学生多人在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国内及国际顶级专业比赛中屡获殊荣,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