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20世纪初的波伏娃,无疑是一个勤奋的典范。为了能和男性平起平坐地谈论哲学,她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一生中,她一直怀着善良的好奇心。
一方面,她用阅读、交谈和工作积极地介入世界,写下启发了无数女性的作品《第二性》。另一方面,她迷恋巴黎的小酒馆和爵士乐、鸡尾酒和香烟,在自传小说《女宾》中,让男主角如孩子般盯着喝完的博若莱葡萄酒。
黑暗的二战岁月,她永远包着头巾,耐心处理从黑市里买到的不太新鲜的奶酪和熏肉;面对玲琅的物质世界,她想要「嚼碎开花的扁桃树,咬下夕阳的彩虹牛轧糖」。
对她来说,美好事物编织而成的片刻闲适,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力量,这并不亚于辛勤读书。
毕竟,生活的甜美从来不该抗拒,即便与甜美相伴的是困境与挑战。
“认真地偷懒,是一门学问”
正如波伏娃在认真工作之余,用鸡尾酒、爵士乐获得新的灵感。认真地偷懒,何尝不能成为生命中的高光时刻?
可是,在如今崇尚时间管理的职场生活中,偷懒,似乎成了一种罪恶。的工作制,严苛的KPI,无不提醒我们应该加快节奏、努力输出。
然而,越是忙碌,片刻的喘息越是能为我们带来惊喜。前阵子,我们和看理想的朋友聊了聊各自sneakabreak的经历。我们发现,而那些的让人惊喜的闲适片刻,不期而遇却至今难忘:
曾宇上了一天课后,精疲力竭。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打着伞、背着书包往山下走。便独自坐到学校木屋外的躺椅上,拿出一瓶酒,喝两口,让身子热乎起来。我抬头盯着云雨中层层叠叠的山,云雾在山间变化,翻滚、腾挪,好美。
过了好一会,这阵云雾从我头顶飘过去,雨停下来,夕阳也显得比往常美。几声鸟啼划破了山中寂静,心里挂念起了学生们,不知道是否都在风雨中回到了家。
Mandy在家加班的时,我们家的猫有时会从我的笔记本上踩过去。于是,我觉得可能是上天提醒我该歇一会儿了,我就会顺势把猫抱过来玩一会儿再干活。
萧有一阵儿压力大,一人去天坛里溜达。正是天气晴好人又少的时候,一路走走停停,在一处草坪的休闲椅下落座。
一对爷孙在草坪中研修着什么,互相在彼此耳边嘀咕着。或许是我一人静坐引起了小朋友的好奇,他绕着古树转圈,时不时地偷看我两眼。偶然和我对着眼,他就会羞涩一笑的躲到树后,再绕到另一边寻求爷爷的鼓励。如是几次,仿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我也就这么陪着他玩了好一会儿,心情也慢慢好了起来。
“闲暇,还可以被精心创造”
都市生活,有时还会把我们的位置坐标和时间坐标双重锁定。两点一线的通勤,让生活充满确定感,那些惊喜的闲暇一刻,并不是总能与我们不期而遇。
但是,生活的出口,还是应当亲自寻找。这样的出口,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发泄方式,也可以是一个精心创造的场景——为自己寻来美好事物,再把它精心编织成闲适片刻。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亲自偷来的浮生半日闲,总是更有力量:
Shirleylee捏气泡纸上的泡泡,超级解压,根本停不下来。
CC我平时特别不爱收拾房间,但当我压力大的时候,我就会开一瓶酒,边喝边收拾,每次都很奏效,感觉很放松。
文烦心的时候,我会一个人穿着跑鞋去跑步,一定是户外的,有公园、湿地那种最好,最好跑公里都不用回头的那种。一直跑,一直跑,10公里,20公里,30公里,40公里,50公里,60公里……直到跑到身体的疲乏超过了脑袋的烦恼。
小渺我会在每周大概固定的时间,去一家经常去的小咖啡馆,点一杯美式或者手冲,或者交给咖啡师决定咖啡的品种。有时会和咖啡师随便聊聊,不想说话的时候就看看书,逗逗其他客人的狗。在熟悉又有些距离感的地方度过一小段慢时光,可以让人暂时逃离焦虑。
桑么有天写作业写不下去,便约同学漫无目的地搭公交,我们随便下了个站,发现到森林公园了。于是,立刻去对面超市买了桌布和吃的,边晒太阳野餐,边趴在草地上写作业。暖烘烘的一个下午被风和笑声照顾,实在是太舒服了!
“忙与闲,并不意味着有用与无用”
正如看理想主讲人王瑞芸老师说,忙也好闲也好,其实并不涉及到优点或者缺点,那不过就是生活的不同节奏而已。重要的是,不要把闲与忙对立起来。
而这,是她这几年悟出的道理。
王老师住在美国,她的母亲在国内,每年必须要往国内跑几次来陪伴母亲,且一住就是两三个月。这两年,研究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的计划,也因这个原因被不断打断。
约翰·凯奇可是,正是这个过程,让王老师慢慢意识到,把忙和闲对立起来,并不能给人带来益处。
回国看母亲,王老师每天会乘地铁去老人院陪母亲。尽管路上来回要三个小时,不能做研究,但却可以利用这间隙翻看闲书、听音频节目、写小散文。这样不仅陪伴了母亲,还让闲暇时光投入的情感与快乐,成为巨大的附加红利。
不把忙和闲、有用和无用对立起来,总能有附加的收获。
偷得浮生半日闲,虚度片刻光阴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往往是双倍的。
“蜜饯闪烁的光亮,果冻的光泽,
水果硬糖万花筒般缤纷的色泽,
我觊觎它们的色泽,
不亚于觊觎它们承诺给我的欢愉。”
——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