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大分化时代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kyy/131224/4315794.html

(报告出品方:麦肯锡)

1.疫情下的全球银行业:避免了一场行业危机

全球经济意外走强,银行业也已脱离低谷。然而,仍有半数银行利润不及其股本成本,这给银行业前景蒙上了阴影。未来几年,银行有机会实现尚可的业绩,但做到惊人增长难度较大。三大宏观因素——利率、政府对经济复苏的支持、银行对过剩流动性的管理方式——将主导其业绩走势。无论宏观环境如何,银行的业务模式仍存在流动性过高、资本过度密集的问题。与专注发行业务的机构相比,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吸引力更低,更难创收。此外,疫情加快了数字化颠覆的脚步,为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数字企业创造了机会,巩固其在金融服务领域取得的长足进展。

全球经济:好于预期

过去几个月,全球很多地区的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如释重负。一年半以前,危机似乎一触即发。当时,有效对抗新冠病毒的疫苗似乎还遥不可及,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已然失控。企业或被迫停业、或苦苦挣扎,所有企业都面临着极端不确定的前景。

如今,得益于政府的有效支持和诸多疫苗的见效,许多国家逐渐回归常态。但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出现和较低的疫苗接种率导致部分地区仍在经受第三波、第四波疫情的冲击。

11月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了一种值得关切的新病毒变种:奥密克戎。截至本报告发表之际,现有疫苗对新变异的病毒是否有效尚未可知。新变异病毒的出现凸显出一个简单事实:在这个相互联通的世界里,我们是命运共同体,除非人人安全,否则没有人能高枕无忧。

经济方面的表现则略显积极,全球经济在所有领域的表现都超出了预期。这让分析师和企业高管(参见麦肯锡对多位全球企业高管的调查结果)均喜出望外。全球经济正在恢复、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

不过,各地区经济恢复速度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经济复苏步伐较快,但欧洲的GDP、工业产值和私人消费增速仍低于疫情前。若以金融市场表现作为领先指标,则可看到,全球所有金融市场表现均高于(很多情况下是远高于)年水平。

成功背后有诸多因素。年初全球疫情初现时,几乎没有人能预料到政府救助力度会如此之大。各国政府提供的经济刺激措施总计占到GDP的29%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年金融危机后的3.3%。科学界的疫苗研发速度空前,这也在人们意料之外。以往疫苗研发通常需要几十年,但这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研发出了多种疫苗。企业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它们革新产品和服务;电商在整体零售销量中的占比由年的18%跃升至年的29%。年至年,美国电商的增速几乎是之前5年的3倍,许多美国消费者甚至买车都通过电商。人们虽然无法出门,但在家办公的战斗力一样惊人。医生、护士、售货员、公交司机等数千万一线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也让许多人备受鼓舞。

人们最初担心疫情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并未出现这样的结果,与此同时,未来人们可能也会发现,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力度并不如当前看起来的那么强劲。毕竟,如前文所述,疫情虽然在很多地区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远未结束。

最近,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遭遇了供应链瓶颈和通胀上升,这给经济复苏带来巨大障碍,减缓了工业增长,打击了消费情绪。例如,10月份美国通胀预期升至2.9%,不过这尚未超出大多数央行的目标范围。

政府救助措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延期还贷的方式提供的;在欧洲,延期偿还的贷款金额总计达亿欧元。在爱尔兰、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超过10%的贷款暂停还本付息。随着这些延期措施逐步取消,会有多少借贷方能在不违约、不重组的情况下继续还贷?结果还是未知数。

此外,仍有一些行业需要更长的时间方能复苏,而这些企业需要同时应对增长机会有限和不利的利率环境两大挑战。

这些干扰因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日渐显现,第三季度全球各经济体GDP增速较低便是明证。第三季度中国年化GDP增幅仅为4.9%,低于5.2%的预期,更不及第二季度的7.9%。同时,美国第三季度年化GDP增速为2%,低于2.7%的预期,且大幅低于第二季度的6.7%。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包括:年夏天疫情反弹、供应链问题以及消费者花完政府救助款后耐用品消费支出降低。

虽然出现了种种问题,但经济前景仍比一年前的预期更为光明。麦肯锡对全球多名企业高管的调查发现,高管们认为经济将会全面恢复。他们预计年全球GDP将比年高出10%,增长最快的将是中国(30%)、亚洲新兴市场(28%)、中东和非洲(13%)及美国(11%)。其他大型经济体中,欧洲(6%)、拉美(9%)和日本(3%)增长较为温和。

年至年全球银行业表现

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各金融机构及其从业者功不可没。他们协助政府完成援助金发放,通过持续营业确保了金融稳定。除此之外,银行还慷慨放贷:去年贷款增长11%,是市场普遍预期的5倍,其中中国(20%)和欧洲(9%)增长尤为明显。而且,这些成就是在大多数银行分支机构暂停营业的情况下取得的。

与之前那场金融危机不同,这一次,银行没有遭受异常损失或重大资本撤回,也没有被“白衣骑士”收购。

银行保持了一定的盈利能力,状况好于大多数分析师的预期。年ROE为6.7%,虽然低于股本成本,但仍然高于预期,且高于年金融危机后的4.9%。疫情导致全球各地银行业的ROE下滑。北美银行业的ROE从年的12%降至的8%;欧洲银行业的ROE减半,从6%下滑至3%;亚洲银行业的ROE跌落1个百分点。

银行不仅在诸多方面展现出韧性,而且凭借在金融危机之后十几年里积累的雄厚资本,银行为解决这场危机做出了不少贡献。年,全球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CET-1)比率从12.4%升至12.7%。原因何在?资产价格走强、经济强劲复苏令银行的不良贷款(NPL)拨备低于预期。在年的报告中4,我们估算银行业年的不良贷款拨备总计为1.5万亿美元,而实际数字是1.3万亿美元。实际数字依然很高(比上一场危机过后的年高出亿美元),但仍低于预期。不过需要指出一点,部分损失无疑是被延后了:预计2/3以上的风险成本存在于企业贷款中,而年至年金融危机期间,这一比例不到50%。

欧洲银行管理局近期进行的压力测试也进一步证明了银行业的韧性。在不利情景下,银行业的CET-1比率会下降个基点至10%以上水平。测试结果表明,金融系统承压之后会受损,但不至于崩溃。

疫情或许没有对全球银行业的财务状况产生预期中那样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其他方面的影响依然存在。数字银行业务加速发展,现金使用率下降,储蓄攀升,远程办公成为常态,环境和可持续性而今成为客户和监管机构最关心的话题。

数字银行业务发展空前。不过,早在疫情之前,很多发达市场就已如此了:在发达市场,银行数字服务的使用率早已超过线下服务。近来数字业务的加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趋势:其一,数字化程度最低的客户(如农村人口和老年人)开始使用数字技术。其二,为确保在网点关闭时仍能提供服务、进行交易,数字业务进展落后的各银行也纷纷部署了新的产品及服务。

新冠疫情还推动了支付和零售业务的数字化,数字化进程在各支付类型、人群和地理位置全面推进。在美国,使用两种及以上数字化支付方式的消费者比例从年的45%跃升至年的58%。非洲各国政府借助数字支付方式发放救助金,将金融普惠推广到传统银行之外的领域。举例而言,多哥政府推出了Novissi现金转账计划,通过移动渠道发放社会福利金。

还有一个趋势在疫情前就已存在又疫情中得到加强: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增加。虽然年和年上半年贷款有所增长,但全球的贷存比(LTD)仍然处于历史低位。年4月,美国个人储蓄率创下历史新高5,达33.7%;美国居民储蓄率自年以来翻了不止一番,达到3万亿美元。英美两国均出现储蓄增加、贷存比下降。经济重新开放后,消费者可能会“报复性消费”,储蓄率可能会降低。但这场危机过去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留下的很可能是过高的流动性(及过度的资本储备)——与上一场危机相比尤其明显。

年,在应对气候风险问题上,各国政府、投资者、监管机构和消费者给银行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已有诸多政府承诺将实现净零目标,投资者对环境和气候相关议题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欧洲央行宣布将在年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其他地区的监管机构也在为类似的测试做准备。对银行业而言,不论是由于监管要求、商业准则还是社会责任,发展绿色金融都是大势所趋。

行业展望:未知前景与数字颠覆

全球经济在疫情中的表现似乎好于预期,至少银行业像疫情前一样稳健——而且比上一场危机过后要健康得多。那么我们是否就能断言:银行业和银行股东的未来一片光明?事实并非如此。有两项银行业绩指标让人无法安心:一是衡量当前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二是反映资本市场对银行业估值的领先指标市净率。

51%的银行ROE低于股本成本(COE),其中17%的银行ROE比COE低4个百分点以上。银行业资本要求高,又要适应当前的低利率环境,因而在为股东创造价值方面,银行面临着结构性挑战。事实上,过去13年股东和政府向银行业注入的近2.8万亿美元资本反而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ROE下降3~4个百分点。即便恢复到之前的资本储备水平,上述17%的银行也无法创造价值。其余34%的银行虽能满足监管要求的资本比率,但却很难为股东创造价值。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低利率环境给银行业造成的挑战也反映在了估值上。银行当前市值与账面价值大体相同,而其他行业的市值是账面价值的3倍,银行以外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值是账面价值的1.3倍。47%的银行市值低于账面的股本价值。甚至在金融行业整体市值大涨之后(年2月到年10月间,金融行业整体市值增加1.9万亿美元,增幅超过20%),银行仍面临估值偏低的困境。

为何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呢?问题就出在平均值上:在我们分析的家金融机构中,65家金融机构贡献了疫情期间的所有市值增长。50%以上的市值增长来自于专业金融机构,包括支付公司、金融交易所、券商及投行等。少数几家全能银行也实现了市值增长,但其他绝大部分银行只是股价略有上升,甚至下降。

银行估值现状表明,资本市场对该行业有所低估:因为虽然银行业在基线情景下的盈利能力和增长尚可,韧性也较强,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并不大,更何况这一行业还正面临专业化、轻资本金融服务企业带来的颠覆性冲击。这一点在市场倍数中也有所体现。

银行业的市场倍数现在较接近普通的公用事业公司,市盈率(P/E)为15倍。

至年基线情景下的金融业:前景尚可,但吸引力不强

考虑到宏观经济和疫情可能出现的情景以及世界各地不同银行的起点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认为,到年,全球银行业的复苏能将ROE推升至7%~12%;这与过去10年(到年)的状况较为相似,当时ROE均值为7%~8%。

这一基线情景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别,且将受到三大宏观因素影响:通胀和利率、政府对复苏的支持、流动性。这三大因素相互关联,均不受银行控制。上述变量会决定银行的盈利能力究竟是靠近上限(12%)还是下限(7%)。

通胀和利率。疫情期间,主要地区央行均在降低基准利率,扶持债券市场;市场利率均值也大幅下降。年,美国3月期国债收益率均值为2.1%,而年为0.4%。今年,在疫情恢复初期,产品短缺和供应链瓶颈导致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急剧上升。若通胀趋势继续下去,则银行业净息差会有所改善,但同时债务违约和提前赎回的问题也会增多。根据我们的估算,利率每增加个基点,ROE将随之增长1.0%~1.5%。这或许算是意外之喜,但因各地区起点不同,实际效果很难保证,而且这也只影响资产负债表上的名义价值,并没有明显改善银行业的实际价值。

政府支持。年到年间,各国政府的经济支持举措规模达数万亿美元,而接下来的几轮刺激措施仍然规模巨大。在欧洲,年到年的“欧盟下一代”基金规模为亿欧元(其中一半是贷款),这相当于欧洲各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未偿信贷总额的15%左右。此类计划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银行将确保资金流向适当的经济部门,在此其间会产生巨大商机,银行既能直接增加贷款(虽然息差较小),又能借此交叉销售其他融资产品和银行业务解决方案(例如支付业务)。

流动性。随着经济复苏,我们预测私人消费也会增长。麦肯锡年5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约有半数消费者希望(谨慎地)宠溺自己一把。若真是如此,则储蓄率应该会回到“正常”水平。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贷存比仍会低于%。银行可通过将存款转入表外产品来提升贷存比。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家庭储蓄中活期和定期存款的比例都超过50%,这高于美国的27%,也高于许多金融顾问认为的健康区间(10%~30%)。

储蓄存款中很大一部分掌握在婴儿潮世代(年到年间出生的人)手中。以美国为例,根据我们的估算,美国50%的个人金融资产为婴儿潮世代所持有;但在接下来的10年内,随着婴儿潮世代和沉默世代(年至年间出生的人)把财产传给配偶和子女,将有9.4万亿美元被转手。这一规模庞大的资产转移将为银行创造机会,实现现金向投资产品的转化。同时,这也会带来威胁,因为继承这笔财富的年轻一代对资本分配和服务渠道可能会有不同的预期。

如果银行能成功实现角色转换,则将受益匪浅。LTD每上升5个百分点,ROE就能上升多达1.5个点。但问题是,谁能抓住这一机会?是扮演值得信赖的资产负债表管理者的传统银行?还是投资者眼中更敢于创新、动作更快的专业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

考虑到上述所有因素的影响且若一切顺利,则银行业的ROE上限将超过年到年的水平。但即便如此,银行业也很难吸引到投资者的目光,因为投资者面前有很多增速更快、利润更高的机会。

来自平台企业的数字化颠覆

我们最早提到金融科技公司和平台企业带来的颠覆性威胁是在年的年度报告中。自此,这些企业已从无名小辈成长为银行无法忽视的竞争者。这些数字企业与客户在日常生活中互动,满足客户的特定金融需求,提供独特的服务体验,同时又能借助高级分析技术形成宝贵的客户洞见。这些优势为数字企业获得了几百万新客户,也俘获了一批看好其成长轨迹的投资者。

麦肯锡年全球零售银行业消费者调查显示,在美国,已有约40%的零售客户在使用金融科技公司或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服务。在西欧,这一渗透率为30%。该转变主要与价格和客户体验有关——具体而言,主要是因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务获取便捷、速度快,app功能更丰富。

在英美两国,此类服务提供商获得的相关收入占银行业整体收入的3%~5%。

这一比例虽然不高,但传统的专业金融服务公司曾经的起点同样不高,但如今,其收入已占到全球银行业务收入的1/3以上。以瑞典、葡萄牙为例,消费金融专业机构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中,P2P平台FundingCircle发放了价值23亿英镑的贷款,是继国民威斯敏斯特银行(Natwest)和汇丰银行之后的第三大CBILS贷款机构。在美国,CrossRiverBank为几家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银行业务,并通过“薪酬保护项目”为小企业提供了多亿美元贷款。

平台企业是否会证实比尔·盖茨年提出的观点——银行业务必不可少,但并非都通过银行实现?现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许离题太远——至少未来3到5年可能都为时尚早。但关键是,正如Spotify重新定义了音乐听众的期待,Book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00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