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漫谈57现代音乐剧的成长

上一期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叮砰巷与现代流行乐的紧密关联,而这一期,就来说一说与它密切相关的另外一种产物——音乐剧。

关于音乐剧,我们此前也推荐过不少优秀的剧目。不过,今天我们的话题则主要集中于它的成长和演变——它的出现,展现了欧洲的音乐和文化是如何随着移民潮渐渐流传并深深渗透入了美国本土,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脱胎换骨的。而这其中潜藏的,关于战争以及文化传承的更深层次内涵,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

音乐剧起源究竟是在哪里,第一部剧是什么,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不过现在人们普遍公认是从19世纪的轻歌剧(Operatta)和音乐戏剧《MusicalComedy》发展而来的,另外剧中浮华富丽的舞台效果和偏好流行乐的游艺风格则应该来源于法国实事秀。英国普遍认同18世纪末的《乞丐的歌剧》是音乐剧的开端,而美国则认同年的《小琼尼·琼斯》。总的来说,早期的这种在舞台上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表达剧情是随着欧洲移民来到美国的,并且落地生根。

而伦敦西区的诞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在《乞丐的歌剧》的基础上,英国的音乐创作与戏剧传统结合,加入了更多市井风格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不过,很快,战乱的爆发和世界文化重心的转移,让这里暂时陷入了沉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一提到音乐剧,大多数时候想到的都是美国好莱坞,而不是英国。

我们在上一期的音乐漫谈已经知道,叮砰巷的音乐成为美国流行音乐工业的滥觞。而它的位置,正是与纽约的著名娱乐街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中心就在42街到百老汇的几个街区里。

那么百老汇音乐剧,会采用这种绚丽悠扬易于传唱的音乐形式,并且迅速风靡也就并不让人意外了。音乐剧是以“脚本”为基础的,也会采用押韵的抒情诗来进行叙述。虽然剧中大部分的对话以对白为主,但是情感的高潮点仍旧以音乐推动。

在音乐剧诞生的早期,著名的剧本都是由本土美国人写的。著名的包括乔治·M.科汉的《小琼尼·琼斯》和杰罗姆科恩的《演艺船》。它们以布鲁斯、爵士乐和黑人灵歌写就,充满了美国气质。

《演艺船》是美国音乐剧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方面,它揭开了呈示严肃主题的“古典音乐剧”的帷幕。它是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作曲家杰罗姆·科恩和制作人齐格菲尔德共同的作品,根据女作家艾德纳·费伯的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从年至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上一艘名叫“棉花团号”的演艺船上三代歌舞演员的生活和爱情故事。而另一方面,它的成功掀起了百老汇音乐剧的创作热潮。爵士交响音乐先驱乔治·格什温(年至年)。他曾创作过十几部音乐剧,影响广泛的是《波吉与贝丝》。

《波吉与贝丝》剧情叙述了南部加州查尔斯顿鲶鱼巷的黑人故事,跛脚的波吉热恋女子贝丝,但贝丝却为一浪荡子所诱,弃波吉而去。格什温的音乐在整个剧中占据统治地位,亦是全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排演该剧时,格什温坚持必须由黑人演员参与,而不是让白人演员将脸涂黑,在挑选演员和排练方面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又经制作人的删减,直至年,《波吉与贝丝》才在百老汇的爱尔文剧院成功亮相,当时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该剧只上演15周便被迫停演,投资亏损。但该剧却赢得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和评价,它是歌剧史上唯一一部全部选用黑人演员进行演出的歌剧,它的音乐兼具了传统歌剧和音乐剧的双重特性,被认为是美国音乐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又在音乐剧中占据了光辉的一席。

20世纪40年代,美国音乐剧史上颇具创造力的合作——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与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的联手标志着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黄金时代的到来。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这个极具天分的创作团队写出了一系列重量级的音乐剧作品《俄克拉荷马》()《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音乐之声》()。罗杰斯和哈默斯的作品充满了标志性的歌词和情感充沛的旋律,产出了无数至今人们仍旧耳熟能详的主打歌曲。

此外,在50-60年代声名鹊起的还有剧作家阿兰·杰·勒纳与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洛韦,他们根据萧伯纳的《卖花女》改编而成了音乐剧《窈窕淑女》,年,由阿瑟·劳伦茨编剧,伦纳德·伯恩斯坦作曲,斯蒂芬·桑德海姆作词,杰罗姆·罗宾斯导演兼编舞的《西区故事》在百老汇成功上演,标志着美国爵士音乐剧巅峰时代的到来。

经过60年代的丰收时期,美国百老汇在70年代进入了音乐剧的萧条时期。一方面,缺乏能称雄舞台和攫取人心的优秀力作;另一方面,舞台音乐剧的经营受到好莱坞电影及电视节目的冲击,大量人才流向影像音像业,百老汇音乐剧渐入日薄西山、一蹶不振的状态。

而同时,在隔海相望的伦敦,经历了战乱之后,经济文化逐渐复苏,英国本土的文化娱乐产业也开始恢复。摇滚乐的流行,深刻的传统音乐和戏剧根底,都让英国的音乐剧呈现出了与美国百老汇作品截然不同的气质。不过,在最初的时候,依然是贴近吉尔伯特和沙利文作品风格的传统作品,并不受现代观众欢迎。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的作品不仅充满了令人倾倒的旋律,还有炫目的舞台效果。他的作品包罗万象,风格多样——传统的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有新潮的摇滚乐、说唱都可以根据剧情和角色的需要出现在作品里。

年,摇滚音乐剧《超级明星耶稣基督》首次上演。韦伯采用摇滚乐来表现出了耶稣的人性一面,与传统观念中的耶稣形象大相径庭,也大大冲击了人们的观念。

《超级明星耶稣基督》的成功,让韦伯大受鼓舞。随后,他与蒂姆·赖斯合作,年,创作出了著名音乐剧《贝隆夫人》。其中的插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获得年歌曲排行榜冠军,唱片在伦敦的销售量突破万张。

20世纪的最后几个年头,韦伯主导了音乐剧的舞台。无论是纽约西区还是美国百老汇,到处都能看到他的作品在上演。《猫》《歌剧魅影》都成为音乐剧历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作品。而能与他一较高下的,就只有创作出了《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的勋伯格、阿兰·鲍伯利;以及创作出《理发师陶德》的斯蒂芬·桑德海姆。

现在的音乐剧,已经成为一种结合了种多样的音乐形式、现代化的舞台效果、具有大胆的国际性、通俗而多元化的艺术。近些年,新颖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题材都有相关的作品。比如以摇滚与古典乐跨界闻名的《摇滚莫扎特》,改编自著名童话的《小王子》等等。而在中国,虽然尚在起步,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且了解音乐剧。现在网络的便捷也让我们很容易欣赏到这些精彩剧目。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还是推荐你亲自走进音乐厅,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下,这种由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元的音乐形式和现代的技术手段共同营造出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创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87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