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钱江晚报」钱江晚报记者周夏林通讯员傅礼晨初冬,草木在绿黄之间转换。在杭州萧山区时代大道南延工程戴村镇的铺设现场,高耸的塔吊旋转,钢结构上的焊花飞舞,施工紧锣密鼓,公路桥梁向杭州主城区徐徐延伸……全长11.2公里的时代大道链接省道,自西向东串联起萧山南部戴村、河上、楼塔三个乡镇。“三兄弟”偏隅一方,加快了融入杭州“半小时”交通圈的步伐,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视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更让人期待的是,“三兄弟”要联合起来谋发展。“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彰显个性和特色,城镇才能更美丽。”杭州萧山区美丽办常务副主任倪国锋说,集群式发展并不是千篇一律,与其各美其美,不如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进而发挥出1+1+13的整体效应。亮起来的河上“越中山水绝纤尘,溪口风光步步新。”范仲淹笔下的河上镇,青山绿水,移步换景。如今,河上已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并成功创建浙江省4A级景区镇,接下来很快将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在河上美丽城镇建设中,不仅要把环境做美,更要以环境这个支点,撬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文化”的浸润,正在成为河上发展的关键变量。“又有龙灯又有会,还有马灯来凑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上龙灯胜会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我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出一条板凳一盏灯,连在一起就是长长的板龙,一眼望不到头,特别热闹。”河上龙灯胜会协会秘书长楼则悦说,每年村里都会把非遗传承人组织起来一起制作板龙。灯会期间,热热闹闹的队伍随着龙灯走街串巷,龙灯到哪,祝福就送到哪。板龙在全省各地并不少见,不管形式如何多样,表达的都是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祈求这一年的风调雨顺。为了将历经数百年的这项民间风俗传承下去,河上镇早在几年前就制订了传承人保护计划,并在镇中心学校建立传承基地,让孩子们从小汲取民俗文化的精髓,让板龙可以舞得更远,龙灯亮得更久。另一方面,河上也盘活资产资源,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打造“匠人”小镇,先后引进丄美术馆、应物山房等30余家文创工作室入住,让河上延续千年的文脉碰撞出新的活力。最近,河上与临近的戴村和楼塔,打出了“文旅三兄弟、萧山南联盟”的口号,打通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美丽边界,加强与周边乡镇的链接与共享。“按照规划要求,三个镇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设置、游线设计以及设施配置等方面都使用统一品牌,实现形象同塑。”倪国锋说。动起来的戴村戴村镇的民宿,一到周末就人气爆棚,一批批的城里人,来这里感受天蓝、水潺的惬意,绿水青山间,涌动着新发展机遇。近6万亩山林、10里长溪,这是大自然馈赠给戴村的“家底”。如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地开发这些资源、避免同质化发展?经过多方讨论,打造“郊野运动小镇”被提上日程。修建运动基础设施、举办体育赛事、引进户外体育企业和项目……戴村在户外运动爱好者中的名声越来越大。云石群山中,一条高颜值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蜿蜒其中,全长80公里,将散落在群山中的景点——响天竹风、天狮飞瀑、亿年火山遗址、千年古刹云门寺等串联起来,散发出强大的“磁场能量”,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来。今年上半年,戴村接待游客量达70万余人次,预计全年游客接待量达万人次,年旅游营业收入超1亿元。“现在不仅可以登山,还可以骑行。”三十岁的吴域只要天气好,就会约上朋友在周末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骑行,“这里的山路特别好骑,铺装路面宽敞干净,从戴村同盘顶可以一直骑到富阳安顶山,沿路风景也很美。”据戴村镇城建办副主任沈志其介绍,三年前,骑行道依托区级骨干林道而建,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互联互通,全长20公里。骑行道和步道沿途都设有观景台、厕所、休息驿站、停车场、露营区、驿站等配套设施,供游客休憩,如果累了、饿了,周边有民宿也有农家乐,同时,为确保户外山地运动场地信号全覆盖,目前在山上步道、森林骑行道主要节点进行通讯基站布点,保障山上山下信息互联互通。“接下来,我们戴村境内还要贯通2条共计30公里林道,一条从青山桥至骆家舍村;另一条则从石牛山开始,一路向南,最终将抵达楼塔镇。”新起来的楼塔“四围山色九曲溪,半是仙源半是城。欢迎您来到楼塔古镇景区,赏美景,听十番,品十碗,忆乡愁。祝您旅途愉快!”只要踏进萧山最南部的千年古镇楼塔,你一定会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楼塔古镇的底色。从楼家塔到楼英村,在这个0.5平方公里的楼塔古镇景区里,明清时期建筑随处可见。从空中鸟瞰,九曲的洲口溪环绕楼塔古镇,周围群山环绕,一幅“古韵楼塔、清水名镇”的水墨图跃然纸上。加大千年古镇保护利用,传承楼塔《细十番》,推进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建设……这几年,楼塔变得愈发有韵味。过去的楼塔,因年久失修显得杂乱不堪。但今天,古溪、古树、古井、古桥,来自中国美院的设计师们将古镇文脉肌理深度还原,“沉睡”的楼塔焕然一新。有人说,以前的楼塔一切都是黑白的,房子是,人是,记忆也是;而如今的楼塔,美了,年轻了,也有了活力。“很多游客来楼塔,逛一逛老街,听一听细十番,想见识见识以前的宫廷音乐是什么样子。”楼塔镇游客中心讲解员陈小芳告诉记者,细十番自明朝初年起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细十番仅乐器就有十余种,技艺在全国几乎绝迹,浙江惟独萧山楼塔一家,且保存完好。眼下,古老细十番赢得大群新“粉丝”,他们已从祠堂演出走向西湖博览会南宋艺术周、世界休闲博览会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等舞台,吸引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慕名寻访。悠扬悦耳的声音响起,调皮的小孩子顿时安静下来,睁大眼睛,入神地看着,大人们聚精会神聆听着古老音符里的诗意与浪漫,在艺术中邂逅深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