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清朝时期乾隆皇帝第一次在紫禁城听意大利传教士们表演歌剧算起的话,那么西式的歌剧在中国迄今已有两百多年。西方歌剧同我们中国传统戏剧一样,凭借剧场典型的元素(如背景、戏服),用高昴的歌曲讲述一个戏剧性的故事。不同的是,歌剧更看重本地传统声乐技巧的衬托元素,比如说法国歌剧中几乎会有一场芭蕾舞表演;而且歌剧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艺术、文学、音乐、戏剧及舞蹈向人们传达整个故事或是情感的发展;它可以采用任何类型的戏剧性故事,在不同音乐的迷醉中使故事更加令人兴奋与信服。
西方歌剧最早是建立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纪念神话中的葡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颂扬表演。之后意大利是第一个流行歌剧的西方国家。五百年前的意大利以拉丁语为荣,滋养了许多本土的文豪,助涨了意大利文学在整个欧洲文脉名列前茅的地位。
按我们古代春秋时期管仲之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当时意大利在欧洲处于最鼎盛的经济发展之国,同时也是西方文艺界的芸萃之地。一群人文主义学者组建了一个名为“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团体,以复兴古希腊戏剧表演艺术形式发起活动。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达芙尼》,被好评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但不幸的是这部剧最终失传。不过很快,这种“合颂”式的歌剧成为意大利传统文化的主流。
16世纪下半叶,歌剧成为意大利权贵们在许多重要场合助兴表演的社会活动意义,比如说上流社会的各种庆典、狂欢节、婚礼等。就好比我们中国今天在重大节日里时兴的“晚会”(如:春晚)。只不过几百年前,他们的“晚会”是借助神话传说的故事与寓言性的人物在舞台上开启的“音舞会”。
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共鸣,换句话说,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尽管不同文化的意大利歌剧对于他邦而言,并不会令所有人喜爱,但这股外来的强势文化却引起了当时的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皇室权贵们的好感。随后,这些国家也诞生出自己偏爱的视觉效果的本地歌剧。
时代更迭与进步,歌剧不再只以吟唱动人的故事感化人心,它为观众和表演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集合环境,唤醒起人们新的愿景和欲望,并分析、辩论及制定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有这样一则报道—
从这则简短的历史报道,说明了早期的舞台已经如实地映射出所娱乐的时尚观众。或许这得归功于19世纪时期英国有名的剧院管理者班克罗夫特夫人(全名MarieEffieWilton玛丽·埃菲·威尔顿)与她的丈夫,他们改变了传统的歌剧模式,在歌剧中采用了新式的服装,以当代时髦的着装方式颠覆传统的戏服。
《星期日泰晤士报》曾经为他们的“贡献”这样报道“自从班克罗夫特夫妇接管威尔士亲王剧院以来,他们便在舞台上倒行逆施,完全不考虑以往的标准规范,对历来的舞台礼节更是漠不关心......”不过,正因为年复一年的大胆改善,证实了戏服在歌剧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