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在儿童阅读指导师课程进行到一半时,第一次知道要完成自己的阅读史作业,一开始我有点蒙圈,也有点混沌,感觉无从入手,且年少时写的文字、读的书,二三十年过去了,还能挖出记忆吗?在必须完成作业的截止日期倒逼之下,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有了如这段尚且算不上历史的“我的阅读史”。

我发现,合适的时候梳理自己的阅读史,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人生一直不停往前行,却没来得及回头梳理过去,通过完成“我的阅读史”,也是用文字回忆成长的经历。如下:

01童年

我喜欢看书,是在妈妈的影响下养成的。很感激我的童年时代是电子产品还没有泛滥的时代,让我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虽匮乏但也丰富的书籍。

年10月,我出生在“老木营”一户穷得掉渣的农户家里,我在这里生活到17岁。那时候整个村里没有像样的幼儿园,听说我三岁之前曾经民办过一个托儿所,因为我姐姐在放学路上摔下悬崖摔断了腿(已治愈),因此直到5岁半,我也没去上幼儿园。

爸爸在重庆务工,妈妈的农活较多,姐姐又已经上了三年级,家里没人带,就把我送去村里的袁家庙小学读一年级,当时教一年级的班主任是我一位长辈。可能我是有一些学习基因和天赋的,虽然是班里年龄个头最小的孩子,但学习成绩却在中等偏上,且从第二学期开始,基本就蝉联了第一、第二名,直到小学毕业。

90年代的家长和孩子没有现在这么“内卷”,不管是学习成绩好还是不好,放学写完作业都是玩,上树抓鸟,下河捉鱼……没有兴趣班,没有电视,没有Ipad。我属于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玩得比谁都疯的孩子。

白天玩累了,晚上回家就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没有上过学,但会背诵女儿经,她是个和蔼、可亲、慈祥、善谈的老太太,给我讲很多她从小到大的故事。

和所有老人家一样,在她心中,学习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每当我看书或者写作业,她就安静地在我旁边纳鞋垫,这个画面在脑海里印象很深也清晰。

我妈是重庆开县人,是80年代初的高中理科生,高考差4分没能上大学,后来阴差阳错嫁给了我爸。

如果记忆没混乱的话,——年期间,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期间,用现在的话说,是我“沉浸式看书”的阶段。年下半年,我们家购买了彩色电视机,六年级又开始住校,所以看书的频率骤减了下来。

92、93年,也就是二、三年级开始,我跟着妈阅读了包括但不限于《半月谈》《知音》《今古传奇》《小五义(五鼠闹东京)》《封神榜》《七剑下天山》《陆小凤》《书剑恩仇录》等整个队里能够淘来的书,以及各类报纸。

听我妈说,那时候只要下雨,唯一的乐趣就是看书。妈妈看的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毕竟有些阅读门槛,但我也如饥似渴的读了《哪吒闹海》《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优秀作文》,以及无数已经记不得名字的连环画、小人书,还有整个课本教材,特别是语文书,所有的课文基本可以倒背如流。

印象中到了四年级,学校发过一本红色的音乐教材,上面有很多战斗故事,比如《上甘岭》《地道战》等,前面是歌曲,后面就是介绍上甘岭、地道战、绒花等战斗故事,每每读到都满含热泪。

为了完成这次的作业,我和妈共同回忆我小学阶段的阅读史,有个场景愈加清晰:寒冷的下雨天,妈躺在床上看超大本的《今古传奇》(玉娇龙、罗小虎),我也蜷缩在她旁边看书。破旧的老房子,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房间里的静谧和温暖却是我到现在仍然眷念的场景。

96年家里有了电视机后,我又开始住校,每周五放假回来,痴迷看《大风车》《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海尔兄弟》《白蛇传》,看书的频率就骤减了。

此刻回忆起来,我的小学时代,看书最丰富就是92—96年,尽管物质条件不富裕,但就整个村子的小朋友相比,我的阅读量是全村最大的。也因此,我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全班最佳,满分30分的作文最少也会有27分,而且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犹记得那时候的阅读题,课堂上老师经常叫我起来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应该是我喜欢阅读、写作的根源。

02初中

97年小学毕业,我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县城重点中学,离家25公里,一个月放4天月假,每周一上到星期六,星期日放半天假,8个人一间寝室。

从农村到县城,课业加重、视野也开阔了不少,书看得更多了。学校旁边有一家“文化书店”,我和寝室几个女孩儿,经常去租书,租金大约是5毛还是3毛,就可以租3本,我们换着看,花一次钱,就可以多看几本书。初中的生活费—元,我应该有20元左右是纯粹用来租书的。

整个初中时代,通过租书、交换书的方式,我看完了古龙、金庸、梁羽生武侠全集。就武侠小说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古龙,《陆小凤》《楚留香传奇》《绝代双骄》《武林外史》……,陆小凤、西门吹雪、花满楼、楚留香、沈浪……不管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悬疑推理、文字风格,无不让我膜拜。写到这里,不由得再次想起了《陆小凤》里熊姥姥的糖炒栗子,月黑、浓雾,老婆婆,糖炒栗子,张放等人全被毒死,这个情节之根深蒂固,哪怕现在逛街时碰到卖炒板栗的摊子,也不敢买,哈哈哈。

当然,作为80后的女孩儿,言情小说必须是重头戏,琼瑶、席绢,还有好多已经忘了名字的作家,最喜欢看的是琼瑶的小说,琼瑶全集基本上是看完了的,《窗外》《六梦》《烟雨蒙蒙》《幸运草》《菟丝花》《几度夕阳红》《月满西楼》《庭院深深》《白狐》《海鸥飞处》《心有千千结》《月朦胧·鸟朦胧》《聚散两依依》《问斜阳》《燃烧吧!火鸟》《青青河边草》《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新月格格》《烟锁重楼》《苍天有泪》……熟不熟悉?99年电视剧《还珠格格》风靡全国,我们好不容易求书店老板给找来了全集租回学校,晚上偷着在被窝里看,结果被班主任曾云老师发现,书被没收了,还罚我们去打扫清洁。前年初中同学毕业20年聚会,和曾老师说起这个事情,还忍不住偷着乐。

除了琼瑶全集,还有席绢,她的《交错时光的爱恋》《上错花轿嫁对郎》《请你将就一下》《戏点鸳鸯》当年也是看得如痴如醉。记得还看过一本书名好像是《罂粟的情人》,大概就是描写黑道老大爱上高中生的小说,偷偷地了不看多少遍,老是幻想也有黑道老大爱上我。

虽说现在很多人批判琼瑶等言情小说对当年少男少女特别是女生爱情观的影响,但不能不说,在精神世界很匮乏的那个年代,这些言情小说,和当年以港乐为主的丰富的流行音乐,滋润了我们的青春期,甚至帮我们度过了躁动的青春期。

初中二年级我加入了学校团委及广播站,当播音员,当时觉得这是至高的荣耀,每周播音节目除了学生投稿外,有时候也需要选择一些好的文章。于是,除了前面提到的武侠言情小说外,在这期间,我也看了很多中学生作文书,以及《课堂内外》杂志,甚至还兴起了交笔友之风。

除此之外就是抄歌词,罗大佑的《恋曲》,张惠妹的《姐妹》,张宇的《月亮惹的祸》,王菲那英的《相约一九九八》……太多经典的歌曲就在笔记本中传阅,当然,除了抄歌词,收藏偶像画报,那也是必不可少的操作。

整个中学时代,我的成绩连续三年几乎稳居第二,我美女学霸第一杨亚萍之间的差距始终有20来分,因为她不偏科,而我也基本始终稳据第二。

除了原文背诵语文教材、政治、历史的有关内容,班主任曾老师通过开设读书角、免费借书等各种方式,让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内外,除了铺天盖地的武侠言情小说外,还读到了《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名人传》《骆驼祥子》《繁星春水》《海底两万里》《红楼梦》《居里夫人传》《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书籍,我记得第一次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直惊呆了。

03师范

0年,我阴差阳错,考入了中师,我的夙愿是考高中到北京读大学,但谁能逃得过命运的安排呢?那时候的师范生毕业即包分配工作。

课业突然清闲,再加上念师范不是我所愿,师范一年级,我的日子是颓废而懒散的。借了图书证,阅览室就在教室楼下不远,完全放飞自我,看各种各样的书籍杂志,什么《大众音乐》《丽人》时尚音乐杂志,什么《百年孤独》《飘》《简爱》等世界名著,喜欢的就一而再读,不喜欢的就囫囵吞枣。反正不喜欢的课堂上我就看书。

一学期结束,成绩跌到全班最后十来名,猛然觉得汗颜和羞愧。在这之前,学习成绩上从来都是天之骄子的我,一下子感觉跌入尘埃,羞愧、自责。第二学期开始认真学习。

师范二年级时,家里人建议我参加自考,当时学校有很多人参加自考,我也跟风报名,但不知道自考到底有什么用,也不知道考啥,选择了法律专业,还考过了5门课程,当然最后也不了了之。有时候想起来,要是坚持下来,说不定我现在也会成长一位法律方面的专家呢。

师范三年级,比较疯狂地阅读了很多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因为要试讲、考教师资格证。那时候学校试讲考试是真严啊,看了很多如何备课、如何总结、如何说课等书籍,并且也开始准备一次次试讲。抢占练琴房去模拟试讲应该是我师范三年最深的记忆之一了。我想:自己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应该与这个阶段分不开。

04今天

3年毕业后,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5年,7年又调入一所镇中学任教,9年,调出教育系统。在做语文老师这7年里,陆陆续续阅读了很多教育类、心灵鸡汤的书籍,那几年也在疯狂提高学历,读成人专科、本科。那时买的书,还有几本留在废品箱里,现在是不会再去翻了。

9年到乡镇工作,年调进主城,成为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直至今日,从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已经20年,成为老师,成为母亲,成为自己…我可以理直气壮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虽然也曾在电子书、网络穿越言情玄幻中沉沦(今年初,清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6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