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三十八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以及将在网易云云村播出的视频版。从这期开始,我们又回到了欧亚大陆。第一个目的地是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
说到巴尔干半岛,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战火纷飞的“欧洲火药桶”。但是具体到保加利亚,可能你的脑中又会出现一个阳光明媚、风景秀丽的玫瑰之国。两个印象看似矛盾,实际上我们要介绍的保加利亚民间音乐正是在这样时而动荡时而平静的环境中孕育的。由于保加利亚使用的语言属于斯拉夫语系,文字又是用西里尔字母写,一手资料我肯定是没法看了。即便是中文或者英文资料,很多人名地名我也搞不清楚。所以想要像之前介绍意大利民间音乐那样横向分地区详细介绍是不现实了。但好在保加利亚民间音乐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纵向介绍。也因此,这几期说历史会比较多。
在今天叫做保加利亚的这片土地上,最初的居民是色雷斯人(Thracian,希腊语为Θρακιοζ)和马其顿人(Macedonian,希腊语为Μακεδονικ)。色雷斯人当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斯巴达克斯了,著名的角斗士,也是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军领袖,不过那是后来的事情。色雷斯人崇尚武力,擅长锻造金属,经常作为雇佣兵参与各种战争。文化上色雷斯和古希腊有很多交集,但是因为色雷斯人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在古希腊的文献里看到一些记载。接下来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色雷斯,然后罗马帝国又征服了色雷斯,到这个时候,在今天叫保加利亚的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一个色雷斯人的国家了。色雷斯人的后代至今依然存在,今天除了保加利亚东南部,希腊东北和土耳其西部这一片地方都被称为色雷斯地区。
从音乐上来说,流行于整个巴尔干地区的风笛“盖达(gaida)”起源于色雷斯部落。盖达风笛使用羊皮和木管制作。人通过吹管把空气吹进密封的羊皮袋子,被吹鼓的羊皮持续为几只木制的笛子提供气体,气体带动笛子末端的芦苇簧片振动,产生声音。其中一只笛子可以演奏旋律,其他的则产生固定音作为和声或者说铺底。大家比较熟悉的风笛可能是苏格兰风笛,实际上很多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的风笛,但风笛最初究竟起源于哪里目前还没有定论。
一般来说保加利亚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从公元6世纪开始,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来自北方的斯拉夫人(Slavic)和来自东方的保加尔人(Bulgar)开始在这里生活。保加尔人是突厥的一支,据说现在保加利亚女声演唱中常见的一种类似于“约德尔”的喉塞音装饰技巧就是来自保加尔人的传统。类似的技巧在蒙古的长调以及一些波斯音乐里也会听到,但要因此断定这是保加尔人从中亚带到欧洲的,可能证据还不够充分。为了对抗拜占庭帝国,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保加利亚第一王国,但是由于保加尔人没有文字,所以很快被斯拉夫人完全同化了,最终只留下了“保加利亚”这个名字。
最终保加利亚第一王国还是被拜占庭帝国消灭了。直到年,乘拜占庭帝国陷入战乱,保加利亚人又建立了保加利亚第二王国。但年,第二王国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了。至此,从宗教上来说,古希腊多神信仰、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都统治过这片土地了。多种文化的交融带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很多起源于中亚的乐器在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的年里传到了保加利亚。比如说被保加利亚称为“坦布拉(tambura)”的长颈琉特琴,起源于中亚的“坦布尔(tambur)”。坦布尔这个乐器在中国主要是维吾尔族演奏,叫“弹拨尔”或者“弹布尔”,而“都塔尔”以及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等等也都是这一类的乐器。我有一把从土耳其购买的巴拉玛琴(Baglama,也叫Saz)和一把希腊购买的小巴拉马(GreekBaglamas)也都属于这一类,这个以后介绍土耳其音乐的时候再说。
除了坦布拉,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传入保加利亚的还有“佐纳(zurna)”和“卡瓦(kaval)”等等。这个佐纳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唢呐,从中国到保加利亚,发音都差不太多,这个乐器起源于波斯。卡瓦也叫做巴尔干木笛,这个笛子既不是横笛也不是竖笛,而是斜着吹的,原因是它既没有竖笛那样的哨口,也没有横笛那样的笛膜或者吹嘴,甚至连箫或者尺八那样的一个切口都没有。吹奏的时候必须要斜着,在管口上找到一个极其精确的角度让笛子振动起来。这个乐器在亚美尼亚的早期版本叫“布鲁笛(blul)”,英文叫“Sring”,阿拉伯版本叫“耐依笛(ney)”。我也一时冲动买过一支布鲁笛,练了一个星期才吹响,一个月下来高音可以了,最低的几个音还是吹不响。
这个巴尔干木笛主要是和一种放牧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据说在保加利亚,牧民的孩子到差不多能独自放羊的年纪,大人就会给他一支卡瓦笛。由于放羊的主要工作就是早上把羊放出去晚上再赶回来,所以中间漫长的等待时间都很无聊而且寂寞,这个时候孩子就可以自己研究怎么演奏卡瓦笛。当然也不仅是卡瓦笛,其他乐器都可以。但在传统的乡村音乐生活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人教。孩子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听到别人演奏,这就是他全部的课程了。所以能不能演奏好一个乐器,完全要看孩子自己的悟性。这个不教一方面是因为教不了,因为乡下的这些乐手自己也不懂乐理,曲子都是自己听着听着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不想教,因为在乡下,乐器人人都有,大把的时间也是人人都有,你就自己琢磨去吧。
在很多地区的传统音乐实践中(比如之前介绍过的安第斯山脉),我们都会发现演奏乐器的人几乎都是男性,而唱歌的人则是女性偏多。在保加利亚的乡村地区也是这样,理由其实非常简单。男人的工作主要是放牧,虽然要看着羊群,但也只是看着,手上并没什么事干,而且都是一个人工作,非常孤独。这时候唱歌吧,也没人听,有点尴尬。但是演奏乐器就很好,弹得好了自己很满足,弹不好也没人知道,练好了还能在节日聚会上露一手。女人的工作就完全不同了,打扫做饭织布带孩子,一天下来手是闲不下来的,演奏乐器自然就别想了。但是和其他女性的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劳动,就可以一起唱歌,即便没有别人也可以给孩子唱摇篮曲。
所以说,民间音乐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看起来是个人人都知道的废话,但是在保加利亚音乐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还真出现了民间音乐脱离民间的情况,更神奇的是这竟然还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影响。下一期我们会从保加利亚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之后开始,继续介绍保加利亚民间音乐。
最后,感谢阅读。大家也可以在各个音乐平台搜索刘耳朵听到我自己创作的歌曲和纯音乐作品。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收藏和转发,如需转载,请标注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