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偶综里,看到了对巨星最大的误解

刘军连门诊时间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7810.html
青你3、创造营3又来了。前几个综艺出来的人都还没认全,这下又有个哥哥弟弟风尘仆仆的冲进来了。今年也是男团元年,有了去年的“教训”,桃和鹅今年选择了同一时间“开打”。编辑两个节目都追了一下,整体下来就是五个字:谁也没记住。远没有3年前看偶练时的那股新鲜劲儿(也可能是我老了)。赛制倒是变化不大,唯一变的就是两个节目,都有被选手的实力给拉垮。两档选秀,一个选9人,一个选11人。也就是说,今年夏天即将要有两个男团、20个男孩儿踏进娱乐圈。但是,还真不知道这究竟是件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年的偶像练习生开始,这几年国内的偶像综艺进行的一年比一年凶猛。前前后后上千个男孩儿女孩儿在节目上劲歌热舞,争取少许的几个出道位。连我妈这个50+从来都不看综艺的中年人,都开始了解偶像文化,还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拼啊。”何止是他们拼,粉丝也够拼的。为了捧心爱的idol顺利出道,可少不了粉丝们真金白银的打call。话说,这种套路也不陌生,就跟当年超女总决赛,编辑疯狂用短信给李宇春投票差不多。只不过现在玩法更复杂,一方面打call自己的爱豆,一方面要绑定平台。在这个以流量来评判“红不红”(圈钱)的年代,只要是有热度有粉丝的都可以被统一称之为“当红偶像”。可是,总觉得“流水线偶像”更贴切一些。舞台上乍一看都好大的阵仗,飙高音、来个节奏(再加上现场的学员互动)感觉是挺炸场、挺吸引人的。可是节目看完,电视关上,什么也没留下。这就是今年选秀综艺普遍的“观后感”。一大部分人才训练了数月就草草上场,五音不全,四肢不协调。甚至有几个凭颜值出圈的网红根本没经过专业的训练就被塞来充数。现在就连“流水线”都这么不标准了,好端端的舞台被演成了幼儿园汇报演出。这就会让人觉得,除了看个乐呵这档节目没什么其他的价值,再多花字、主持人讲再多鸡汤,也拽不回来学员没有统一内核的这个事实。而且,连实力的标杆都没够到,更别说还要求个性、特点了(耍宝、作怪不是偶像的个性和特点)。所以我们不由得思考,什么时候开始,偶像的标准这么低了?又或者说,是什么大环境驱使,导致出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偶像标准”?曾几何时,偶像是个挺神圣的词。而不像现在,那些真做到了我们认可的偶像标准的人,称他/她为“偶像”觉得有点贬低,偶像之上、巨星未满,对于他们的称谓落入了尴尬境地。反观之,也说明有不少人在拉低“偶像”这个词的含金量。那么,曾经什么是偶像?从80、90后一代的记忆开始,90年代的小虎队,是“元老级”的偶像团体。三只小虎,一个形象健康,一个才华出众,另一个聪明乖巧。三人组合里,他们都努力上进,个人特质鲜明,作品朗朗上口。00年代,以《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为首的素人选秀节目兴起,成就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张杰为代表的“平民偶像”,“科班出身”的神话在那时被打破了。外人看起来他们是一夜成名,可是别忘了,他们是第一批大众实实在在投出来的。10年代之后,韩娱为我们造就了一批以鹿晗、吴亦凡、黄子韬等人为首的偶像代表;再到“偶像综艺”时代,选出来的新晋偶像:蔡徐坤、孟美岐、刘雨昕...他们的红都是实至名归。综艺展现的是完美的舞台,但是在这个背后你能找到这几位新晋偶像的共同点:站在这个舞台之前,他们都已经走过了“信心满满——被现实扇了耳光——重新选择——自我增量——再次曝光——一战成名”这一条路。这条路不是单点对单点,而是十分曲折。有过回头路,有过停止,甚至有些弯路。本来,谁的成功也不会是从“开始”到“成功”的。前一段《奇葩说》上晓桐说了一句话“什么人有自信,赢多了的人才有自信”,这句话没错,但是,苦多了,也是自信。有句话说“明星是现象,巨星是梦境”,如果说走到“偶像”这一步靠的是个人的努力和拼劲,以及一点能被人们看到的幸运,那么成为巨星,则需要更多。有颜有实力的优质偶像,足够光鲜亮丽,但是他们还不具备打破规则、创造传奇的能力。回顾那种全世界几亿人共同仰望一位巨星的流金岁月,不禁让人怀念。那时候的巨星,是什么样的?张国荣,是巨星。那风光无限的八、九十年代香港娱乐圈,直到现在都在我们的记忆里闪着光。年,以《风继续吹》获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7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