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缘

从13世纪绵延至19世纪,来自古老东方的异域文化不断吸引着欧洲社会的目光,影响和改变着彼此的艺术和审美。到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发展造就全新的世界性图景,频繁的全球性商业活动将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各地的人文风物前所未有地呈现在彼此的视野中,也造就了卡地亚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如今,这一波澜壮阔的历程,凝聚成为《卡地亚风格史诗:中国情缘》。这一短片展现了品牌与中国文化深刻的联结,让我们能够领略到两种不同文化互相碰撞的神奇魅力。

02:54

东方神韵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人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遥远、神秘而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从13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探险家们不断地将他们的发现带回欧洲,逐渐建立起西方世界对这个遥远的东方神秘国度的想象。艺术家们也开始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中汲取灵感,他们的创作涵盖了舞台、装饰艺术和音乐等不同领域,并为后世留下深远影响。

到18世纪,让·安托万·华托(Jean-AntoineWatteau)在巴洛克风格基础上将洛可可风格发扬光大,风靡法国上流社会,奠定了近现代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基础。大量的瓷器、丝绸、漆器出现在欧洲的宫廷之中,极大程度地拉近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距离。

与此同时,中国对西方文化同样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之心。曾经辉煌的圆明园将中国精巧的园林艺术与来自欧洲的宫廷风格巧妙融合,被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在历史上,有关东西方审美的交融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世界在不间断碰撞中成长,不同文明彼此吸收着养分,并在一次次交汇中日益进步,日臻完美。”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教授看来,考古着眼于对于过去的研究,而它的现实意义,是如何能让历史对于当下更有借鉴作用。东西方之间不断地灵感碰撞,将双方精华融合并得以传承,才是我们观察那段历史的意义。而他的这种想法,似乎与当年的卡地亚兄弟有着共通之处。

20世纪初,卡地亚的第三代继承人路易(Louis)、皮埃尔(Pierre)和雅克(Jacques)三兄弟出于对考古、旅行和所有来自异域事物的好奇热爱,开始了一场对于世界探索的冒险之旅。中国、俄罗斯、埃及、波斯、印度......神秘富饶的异域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向往东方的欧洲社会,成就了一场延续百年的创意对话。

路易?卡地亚肖像画

ArchivesCartierParis,EmileFriant?Cartier

路易·卡地亚天生就是一个冒险家,当大多数珠宝商仍坚持新艺术(ArtNouveau)风格时,他已经基于新古典主义美学的艺术手法,大胆开创了“花环风格”(GarlandStyle)。当时间进入了20世纪20年代,异域之旅大行其道之时,卡地亚兄弟在世界各地的探险经历,成为了滋养这一时期品牌作品的重要来源。

中国等古老东方文明对卡地亚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佛陀、龙凤图腾和麒麟瑞兽带给卡地亚无尽的灵感与想象。一些源自中国的材质、意象、符号被卡地亚的珠宝设计师们用极具创意的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并焕发出绚烂的光芒。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依旧是熠熠生辉的。在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首饰工艺实验室负责人潘妙教授看来,一件充满灵性的珠宝首饰,要具备以下三个特质:优美而充满想象力的设计,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优质的材料选择。这三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在近代,西方在金属造型、宝石镶嵌和切割等工艺方面有着技术优势。而在中国,工匠的传承是世袭制的,体现在珠宝的设计上,侧重于匠人根据原材料进行设计及雕刻打磨的“巧思”。为此,卡地亚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时,除了对极具象征意义的传统纹饰造型的应用,如龙、凤、蝙蝠、团寿、缠枝花卉、传统建筑细节等,在选材上,更是大量采用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材质,比如翡翠、白玉、珊瑚;而在工艺上,则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工艺漆器、螺钿、点翠等。

上:带支架的座钟,年,钟面是绘有楼阁图案的螺钿漆画嵌片(钟面),分钟轨采用点翠工艺

NickWelsh,CollectionCartier?Cartier

下:胸针,年,双龙纹饰

VincentWulveryck,CollectionCartier?Cartier

能将异域文化与设计巧妙融合的品牌屈指可数,卡地亚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种独特的艺术性,来源于卡地亚的设计师们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与再创造,他们将辉煌的文明符号总结归纳,与自身高超的技艺水平融为一体。

在潘妙的眼中,此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系列充满了中国元素的化妆盒。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它们的外形简洁、明快,但色彩基调厚重,既保留了卡地亚的现代风格,同时又很好地融入了中国元素。

在由辽宁省博物馆和卡地亚合作举办的“博萃臻艺-中西方珍宝艺术展”中,展示了多件运用东方传统材质的卡地亚化妆盒,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国意象。

?辽宁省博物馆

比如像中国图腾龙纹化妆盒,缟玛瑙、珊瑚、铂金和钻石等材质的使用,使卡地亚的创作能够延续一致的中国风格;化妆盒简约的长方形型制,又符合现代审美。而从色彩上说,浓重的黑、红、白,点缀蓝、绿、金等颜色,所表现的情感热烈却不失端庄。

中国图腾龙纹化妆盒,年

NilsHerrmann,CartierCollection?Cartier

不仅仅是设计,从工艺上来说,与传统中国工艺的结合也难能可贵。另一件化妆盒作品,它的灵感源于路易·卡地亚收藏的一件康熙年间的瓷器,作品上的纹样是据此绘制而成。而中国传统螺钿漆片的应用,则让整件作品更显精致和高贵,加上诸如盒子边缘的窗格设计这般对细节的注重,在不失东方韵律的同时,又保持了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件作品不论是从造型,还是从纹样背后的意义,更注重是中国元素的内在表达,而非单纯地将两种文化强行嫁接,处处透着制作者的巧思和对异域文化的尊重。

上:五彩仕女婴戏图瓷盘,清,康熙

?ThePalaceMuseum

下:中国风格化妆盒,年

NilsHerrmann,CartierCollection?Cartier

这种匠人匠心,无疑是机器始终无法取代的。即使在科学昌明、工业发达的今天,手工制作依旧焕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制作者的理念和灵魂会随着工艺带入到每一件作品当中,有一种灵动的美感,有别于机器雕刻的呆板与刻意。”潘妙说。如今当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卡地亚的中国情缘时,依然会惊讶于东西方手工技艺的高超。

而在杭侃看来,当西方被来自中国的异域文化和装饰技法所吸引,进行大胆的尝试再创造,在原有西方珠宝和器物用途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用料、工艺和纹样,也就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中国传统的翡翠螭首带钩,卡地亚根据形制做了镶嵌,改成了一枚胸针,这样的结合既拓展了器物的用途,又保证了中国“意必吉祥”的寓意,实现了料、工、形、纹、用的有机结合。

龙形胸针,年

NilsHerrmann,CollectionCartier?Cartier

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之中,卡地亚与中国的联结变得愈发紧密:来自建筑的造型与面料的图案,古代神话中神秘的龙与珍兽,漆艺、珐琅、螺钿等传统手工,还有对玉石极具创新的运用……在无穷的创意里,对于这片广袤大地的探索还在继续。

传奇与传承

东方的设计风格和材质的融入,也让卡地亚拥有了一众名流拥趸,一种全新的时尚风格迅速在东方和西方的上流社会中蔓延开来。

路易·卡地亚通过游历和购买获得了大量艺术品、书籍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诸多灵感,兼收并蓄成全了卡地亚彼时的风格特征。中国形象成为欧洲造型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发生在该时期的装饰艺术运动,成为西方现代文化试验场域的华丽舞台,见证着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和互鉴。中国艺术的审美和意向,直接参与了西方现代性建构。尤其翡翠材质广受青睐,而经过卡地亚的再设计,于20世纪上半叶在东西方名流淑女中受到热情追捧。

美国富豪芭芭拉·霍顿(BarbaraHutton)的一生跌宕起伏,她的财富惊人、时尚品味独树一帜,她对于翡翠就情有独钟。

年婚礼之际,霍顿的父亲送给她一串由27颗尺寸罕见、品相上乘的翡翠玉珠组成的项链。据推测,这些玉珠来自于一块18世纪的原石。受到霍顿的委托,卡地亚先为这条项链添加了一枚装饰有榄尖形切割钻石的搭扣,随后于年创作了一款采用几何设计的全新项链,所镶嵌的红宝石,在色彩上与翡翠形成鲜明对比。同年,霍顿又向卡地亚订购了一枚相同风格的戒指,与项链配套。年,卡地亚典藏成功购回这条项链,成为见证其时代风格的一件极为重要的藏品。

芭芭拉·赫顿佩戴翡翠玉珠项链

?PaulPopper/Popperfoto/GettyImages

卡地亚翡翠玉珠项链,年

MarianGérard,CartierCollection?Cartier

与霍顿类似的,还有一位东方传奇女性黄蕙兰也钟情于翡翠,并曾委托卡地亚对其拥有的翡翠珠宝作品进行再创作。她是印尼华侨首富之女,甫一成年,她便步入伦敦社交界,充分享受到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与观念进步所带给女性的自由与舒适。年,黄蕙兰与有“民国第一外交家”称号的顾维钧结为伉俪。

移居北京之后,她深深着迷于北京的古老文化,并在裕德龄格格的指引下,开始收藏出自清宫的翡翠。一个偶然的机会,黄蕙兰获得一枚出自清宫的翡翠青椒吊坠,并委托路易·卡地亚为这件旷世奇珍制作钻石配链。路易·卡地亚在对其进行品鉴时深表赞叹,并摒绝一切旁人在场,以防意外发生。最后,卡地亚给这枚吊坠配上了总重达25克拉的钻石项链,这件作品也成为了黄蕙兰毕生的挚爱珍藏。

著名摄影师霍斯特P.霍斯特(HorstP.Horst)为黄蕙兰拍摄了美国版《VOGUE》杂志照片,年

?Horst.P.Horst/VogueCondéNast

卡地亚档案馆藏翡翠青椒照片,年

ArchivesCartierParis?Cartier

与此同时,来自西方世界的审美也在影响着东方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位于巴黎和平街13号的卡地亚店铺迎来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顾客。这位在卡地亚档案中名为PRINCETSAILUN的顾客,在短短数日内多次光临卡地亚,购买了化妆盒、手提包、腕表、铅笔等器物。他就是爱新觉罗·载抡,庆密亲王奕劻之子。这一变化也恰恰表明了,西方的审美开始被东方的贵族们所接受。

爱新觉罗·载抡,年

?SZPhoto/Scherl/BridgemanImages

卡地亚Tortue腕表,年,与载抡年所购表款相似

VincentWulveryck,CollectionCartier?Cartier

延续与重生

得益于卡地亚档案馆的努力,每一件卓越的作品都能找到详实的资料记录,让大众在今天依然能了解与之相关的精彩故事。

与此同时,在进入了千禧年之后,卡地亚也多次与中国各大博物馆合作,将一件件与中国古老文化息息相关的展品公诸于世。年,卡地亚典藏展览首度来到中国,于上海博物馆开启了在广袤中国大地上的旅程;而后,更是于年和年两度携手故宫博物院,共同呈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也都曾展出品牌历经百年积淀的诸多传世之作。

卡地亚典藏在中国的历程(从上至下):

年,故宫博物院,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

年,四川博物院,艺境天工·中西方珍宝艺术展

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瞬息·永恒:卡地亚时间艺术展

年,辽宁省博物馆,博萃臻艺·中西方珍宝艺术展

年,故宫博物院,卡地亚珍宝艺术展

在历次的展览中,我们得以窥见更多卡地亚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从更广阔的视角里看到东西文化交融的影子。在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晶晶看来,艺术背后的呈现都是相通的,寄托了人对于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向往。所以,当卡地亚的设计师尝试融合东西方艺术理念和技法的时候,并不会产生违和感,抽象的符号和具象的色彩融为一体,将东方的气韵形态,通过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美感和更多的寓意。

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灵感中国展厅

?ThePalaceMuseum

以年诞生的一件鲤鱼时钟为例。潘妙认为,这件展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层次的解读:在大鱼和小鱼之间,作品用黑色的珐琅烧制出海水江崖的造型。造型本身是清代官服上补子的纹样,中国特征十分显著。纹样的寓意是江山永固,代表着皇权。而鲤鱼和龙在一起,就象征着传统意义上的鲤鱼跳龙门,吉祥如意。作品很好地把中国纹样美好的含义,放到了钟表这一个具有功能性的器物当中,使其拥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逆跳指针鲤鱼时钟,年

MarianGérard,CollectionCartier?Cartier

而另一件插屏式的座钟,则分别在正面和背面,用红、黑珐琅和钻石镶嵌的工艺,展示出截然不同的两种中国龙纹:一面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纹,一面是引领着当时风潮的审美,符合时代交融的特色。

插屏式座钟,年

NilsHerrmann,CollectionCartier?Cartier

东西方文化之间从未间断的互相倾慕,最终成就了这种融合。“就像古代的西方人喜欢丝绸,东方人喜欢玻璃器皿,文明交汇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冲击,同样是文化交流。然而,人类对于美的最终选择还是共通的,当有一件艺术品打动了你,就可以理解为对于美好感知的趋同性。”杭侃说道。

所以,当中国传统的工艺和西方现代的珠宝工艺相结合,同时加入源自不同文明的材质,再通过设计团队的优良设计,最终呈现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艺术品。这大概也是卡地亚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所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即使到了今天,世界大同,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这些不朽的设计在历史上留下的隽永符号。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0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