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图为中国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剧照。

在红色革命时期,中国诞生了大量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红色革命桥头堡的南粤大地,在革命音乐方面的创举同样蜚声中外,使得南粤红色之旅显得更为雄浑豪迈。今天,我们翻开这幅红色音乐画卷,一颗颗耀眼的南粤红色音乐之星,顿觉照亮了中华大地的千山万水,他们值得永远被纪念。在这片星空中,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显得尤为璀璨夺目。

图为冼星海和他的抗战作品《救国军歌》。

01冼星海传略

冼星海,祖籍广东省番禺县,年6月13日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其父冼喜泰由于常年在海上捕鱼和运输,劳累过度,早早去世。童年的冼星海是靠母亲和外祖父勤劳的双手来维持生活的,他最初接触音乐的启蒙“老师”是外祖父。在外祖父去世之后,母亲便带着冼星海去新加坡谋生。

年,冼星海和母亲启程回国,回国后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求学。在中学期间,在冼玉清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冼星海刻苦研究了中国书法的渊源和发展。从《书法津梁》、《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中,探讨中国书法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并撰写了长达七千字的书法心得——《中国书学略谈》,之后发表在《惺社》社刊上。

图为冼星海就读的广州岭南大学旧址。

年秋,冼星海离开广州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师从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年夏,冼星海重返广州岭南大学,读大学文科。年初,冼星海到了巴黎,这期间他勤工俭学,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在精疲力尽、饥寒交迫之下仍坚持以顽强的毅力学习音乐。这期间,他曾跟着著名的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还跟着作曲家梵生·丹弟、保罗·杜卡等学习理论作曲。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音乐院杜卡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成为了该班的第一个中国考生。

年春,冼星海从高级作曲班毕业。之后,他谢绝了学院的挽留,毅然决然的回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年夏,冼星海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共产党领导的歌曲作者协会,认识了为中国新音乐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左翼音乐家吕骥、任光、贺绿汀等人。

图为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手稿。

此后,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群众歌曲。年7月开始进行《“民族解放”交响乐》的草稿书写,年创作《五卅十一周年纪念歌》;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夜半歌声》,话剧《复活》、《大雷雨》、《没有祖国的孩子》等谱写音乐。年4月,在中共的号召和具体指导下,冼星海在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战歌》、《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年l0月,冼星海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年,冼星海完成了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同时也为团体、机关、游击队写了很多歌曲。

图为冼星海指挥鲁艺师生排演《黄河大合唱》。

年5月,冼星海远赴苏联,进行了第一组曲《后方》的编写;年12月9日抵达阿拉木图,年5月16日完成第四组曲《满江红》的全部配曲,并于10月19日完成第二交响乐《歼灭》。年1月,冼星海又被派往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库斯坦纳伊筹建音乐馆。在这期间,为纪念哈萨克人民英雄阿曼盖尔达,在身体不佳的状态下,他完成了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的创作工作,并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嘉奖。

年底,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病倒,被送往莫斯科接受治疗,在治疗阶段仍坚持创作,最终于年10月30日逝世。其后,冼星海的骨灰一直被安放在莫斯科,直至年1月25日,这位一生漂泊的伟大音乐家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图为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图为位于广州二沙岛的星海音乐厅。

02冼星海述论

冼星海是一位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音乐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了音乐在奋斗,可以说他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在今天听来还是有着无限的鼓舞力量,源于他深刻地体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望、要求和理想;并且把人民群众的希望、要求和理想用音乐真实地表现出来。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广大音乐家们开始酝酿救亡歌咏运动。抗日战争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以冼星海为代表的全国音乐精英,汇集武汉,为抗日救国放声高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歌咏救亡运动,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鼓动全民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武汉期间,冼星海谱了一百多首歌曲,其中许多作品不仅在当时对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起了鼓动作用,而且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不朽名篇。其中,比如《在太行山上》、《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胜利的开始》等名作,都是他在武汉期间创作的。

图为年冼星海(左三)在留学回国前与友人一起在法国巴黎拉丁区卢森堡公园合影。

按照作品统计,抗战歌曲在冼星海的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很大部分都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现实生活,歌曲都与当时的政治有联系、且极具社会影响力。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无论是交响乐、大合唱、独唱歌曲、以及儿童歌曲都将爱国、救亡、抗战贯穿始终。冼星海一生创作的歌曲有二百多首,其中抗战歌曲占了一百多首。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当属群众歌曲,比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等;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等;抒情歌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赞美新中国》、《茫茫的西伯利亚》等;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中以《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在这其中,略举一二:

《夜半歌声》是冼星海为电影《夜半歌声》所写的主题曲。这首歌曲是他抒情独唱歌曲的代表作品,后被归类为民国时期的艺术歌曲。该歌曲富于激情,表现手法细腻、委婉、令人回味,同时抒情性与战斗性揉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图为年冼星海(后排右一)与钱韵玲(前排右二)结婚时合影。后排左一为钱远镜,左二为钱远铎,前排左二为他们的母亲。

《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在武汉“七·七”抗战纪念宣传周的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首先唱出,获得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快传遍了城市乡村。当时太行山游击队就把它作为队歌。在《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抒情曲调与进行曲调相结合,使歌曲充满青春朝气;明朗健康的音乐,豪放粗壮的气势,塑造出抗战军民满怀胜利信心、朝气蓬勃的战斗形象。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冼星海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年春,冼星海在苏联用欧洲配器法,将其改写成交响乐队伴奏谱,并补写了序曲。它以黄河为背景,共分《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九个乐章。他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斗争精神,细腻地刻画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在广阔展现抗日战争和如火如茶、惊天动地壮丽图景的同时,向全中国、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召。整个作品通俗易懂、明快简练,使整部大合唱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气派、群众化特点,同时又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

图为毛泽东为冼星海的题词。

03结语

事实上,抗日歌曲是时代之声,不仅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的发展和民族解放,并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包括革命音乐创作、群众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发展等等。而在其中,洗星海对推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不朽的《黄河大合唱》,几十年来,鼓舞着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消灭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如同夜空一颗明星,璀璨夺日,永放光华;又如黄河一样,奔腾不息,源远流长。冼星海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库里的瑰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8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