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柯
前段时间,李安的《双子杀手》上映。反响有些争议。争议的地方在于,作为大导演,为什么要冒票房的风险采用新技术?面对质疑,李安说,作为有身份的导演,还是要尽可能为后辈创造更好的技术条件。基于这种说法,我敢断定,李安肯定是热爱电影的。
我对李安的了解有限,但我还是清楚李安那段6年赋闲在家的轶事。据说在成名之前,李安每天只在家做饭、接送小孩上学,剩下的时间就研究学习电影的东西,直到36岁才拍出了享誉国际的《推手》。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语境里,像李安这样的行为是无法容忍的。李安愿意背负吃软饭的骂名,学习着电影,自然也说明他是打从心底里热爱电影的。
所以,我们大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验证一个人是否相信什么,热爱什么,不要听他口若悬河的振奋之词,而是要看他在最艰难、最苦困的环境下,是否愿意依然相信、热爱着,并为此而肝脑涂地。
前些时间,我跟着领克去了一趟金昌。按照百度的说法,“自古以来自然条件较为严酷,是全国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当地也在艰苦卓越中找到了破局的方法,干脆利用这特殊的生态,修起了金昌火星基地,经营特色旅游,模拟宇航员的生活体验。
明眼人都清楚这个地方的艰苦。也因此,如果大费周章把媒体请到这样的地方,按照正常逻辑,必然是要宣布些什么才是应该的。领克倒没有这样干。总结下来,发布了一款全新的颜色—火星金,未来将会应用在领克01身上。着实还值得一说的,就是宣布与京东的合作—以“领克”为基点的移动物流站。
为了一种颜色,大费周章地举办了一场说不上小规模的活动。按照领克的想法,如果不在颜色上动脑筋,似乎就对不住它要做一个年轻品牌的本心。这种说法对不对还有待商榷,但基于此,我们可以说,领克本身是热爱年轻、相信年轻的。
当然会有人质疑,这到底是相信,还是大手大脚。要解释这一点也不难。车市15个月连跌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根据吉利发布的年上半年财报,营收为.59亿,同比下跌11%。如果不是相信,领克应该把心思、资源放到节省成本上,应该想方设法在价格上做更多的调整让步。
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我花花肠子,乱作文章了。要解释这一点也不难。比如我们都清楚领克发布会标志性的派对式风格,主题都是音乐、时尚。据很多当年参加领克品牌发布的朋友说,很多人都以为是窜错了场。
再近一些的例子也有。比方我们都清楚年轻人跟音乐总是有天然而特殊的联系的,而领克同样大费周章地办了领克02音乐季。就在前些天,领克还煞有其事地以此为主题,推出了领克02的Funky音乐版。这样的例子能够不断地举例下去,甚至连鼓励野外露营的房车版领克01,也是确实存在的。
按照既有的经验,我们大可以说领克疯魔了。但这也正正反映出领克对于自身的相信。跳出了既有的套路,跳出了许多人的理解,这种真诚就不需要去怀疑了。
这样的做法固然存在争议。尤其是吉利近些年取得的成绩称得上卓越,但客观而论,它跟丰田、大众在长时间上取得的成就,依然有着差距。领克的这种相信,也会被视为狂妄的另一种表现。换句话说,就是吉利的这种相信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合理性了。
领克说“不止于车”。至少在目前来说,在所有的自主品牌中,在车以外的相关业务中,领克做的尝试是最多的。这就让人不得不联想起,领克诞生之初所遭受的诘问:这个世界是否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如今来看,这个问题也多半不适用于领克。
古往今来,说不止于车的品牌不少,但能够兑现的就寥寥可数了。以甲壳虫以及MINI这两个汽车文化老化石为说明,两者都在机缘巧合之下,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呼应这种特征,继而成为了文化本身。在上世纪,如果你要证明自己是垮掉的一代,除了会抽烟喝酒打豆豆,还需要有一辆甲壳虫。在今世纪,你要向女人证明你是个受过英伦文化熏陶,并且闷骚之中还带有幽默的男人,那你需要有一辆MINI。这种说法或许略显得极端,但大家心里都懂得。
如你所见,这两种文化在当时都颇受争议,都一定程度冲击了彼时的社会体系。我年轻的肿胀还没有消退太久,以我所知,一个具有热烈生命力的新晋群体,一定是拼命在社会上向老人争夺话语权的,以致于他们的话语本身在当时看来,是断裂的,无序的,常常不能被理解的。
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是,吐字不清晰的周杰伦在世纪初狠狠地革了一票子巨星的命,把华语娱乐的秩序颠覆了一遍,这倒未必说明周杰伦本身的作品是殿堂级的表现,而是他足够的叛逆,也极大地呼应了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这样的论证,前三联文化记者王小峰有过系统性的陈述了。
那么,我们以此为理解的前提,就能够明白领克的相信。在某个即将到来的节点,领克要响应新时代的精神,改变汽车主流的定义。倘若依然有人按既定的逻辑,判断领克的尝试是不对的,那倒不必说明他对领克存在多大的偏见,而是他对当代年轻人对主流话语权的抢夺以及重塑,存在不太明确的信心。
而领克真正难能可贵的地方,不仅在于相信,在于为此为肝脑涂地。对于当今时代精神的定义,除了年轻人单纯的、与生俱来的反叛,身处于Ipad、手机、电子手环等移动设备包围,我们也大可以把这个时代精神定义为对数字化的坚定追求。
无论是否有人不热爱电子产品,世界信息的流动是由网络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人会对这一点抱有质疑。在以数字化为核心的CMA模块化架构的加持下,安聪慧先生就透露过领克最显著的特质,领克是生于互联网时代的。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了这一特质让领克所产生的种种独特的地方。比方说车辆使用模式的创新。基于CMA模块化架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电子设备将自己的领克使用权分享给任何一个人。领克与京东的“移动快递柜”合作,也是这种模式的演变。
又比方说销售模式的创新。线上线下渠道都将成为领克布局的重点,并打造出了一个完全透明化的价格体系,网购的体验是能够在汽车消费上实现的。在领克01的首次预售中,辆的车仅用了1分多钟就售光了。后来陈思英先生向我回忆起,领克03+也是采取线上预售模式的,他看着后台的数据,预售一开始,汽车就被订光了,也是不自然的“惊慌失措”。
有人说领克进入了无人区,用血肉为自主品牌的未来树立一个新的中轴坐标。这样的说法并不严谨,领克是跨越了一个时代,重新塑造着汽车这个概念。我也就想起一个著名的发人深省的拷问:如果不支持像吉利这样的企业,我们还能支持谁?依我浅见,这句话能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不支持像吉利这样体量的企业,我们还能支持谁?一个是,不支持吉利这样体量还仍然坚持探索的汽车,我们还能支持谁?无论如何,答案都再清晰不过了。
总的来说,领克是要为一个新时代,一群新青年服务的。对此,我们应该抱有莫大的宽容,尽量用新眼光去看待其发展。据我所知,领克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21万辆了。但与此同时,领克APP下载量却超过了60万次,远远超过了车主数量本身。而领克相关的服饰、工艺品、汽车用品,销量超过万单。这些,都不是旧经验能够诠释的。
最后,我希望用贾可先生的一番话去表达我对领克所相信的相信:就是我们一些中国人或者一些中国汽车人,表面上自信,骨子里并不自信,还是希望通过外人或者等级上高于自己的人的臧否来确立自己的坐标,大白话就是“媚外和崇上”,希望通过“外”和“上”来确立自己的“在场”,否则“在场”也等于“不在场”。
我相信只要领克坚持一直走,总是能够拉开一个时代。